泛亚电竞科学阐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发布时间:2023-08-30 23:00:29

  泛亚电竞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20年3月26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近期,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重点回答并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因此,新时代科学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劳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思想性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它注重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现阶段增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坚定不移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提供理论指南;劳动教育者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实现劳动教育思想性的前提;深入劳动生活、了解人民群众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提供现实根源。现阶段增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就是要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人通过实践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验、艺术活动、虚拟实践等。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和塑造自我,从认识世界到建设世界的过程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一般社会实践与具体劳动实践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对劳动形式的简单机械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表现出来。劳动教育突出强调让学生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课堂上去“听”劳动,停留在网络或电视上“看”劳动,要实实在在地去劳动,切身感受劳动和劳动者的不易,去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而不是一种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的外部灌输。劳动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对劳动的认识过程,作为一种具有自己独特形式的认识活动,既符合一般认识规律,又有自己的实践活动特点。这一劳动教育过程既要遵循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般规律,又要关注劳动思维的形成;不仅要关注理性思维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又要关注劳动教育过程中客观实践活动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改造作用。

  劳动教育的社会性渗透在实践路径、培养目标、基本内涵等各环节。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参加义务劳动,强调社会责任感与担当。从本质上讲,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人的社会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劳动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人,人生的价值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高超的劳动技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内化于心,从思想上形成劳动认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批判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劳动教育社会化程度越高,个人劳动素质和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劳动教育注重战略协同与组织协同的统一。战略协同强调劳动教育与国家教育整体布局的同构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协同强调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学校与市场、企业之间的多方联动。比如,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要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等,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模式,产生更大的协同育人效应,劳动教育改革也更具有针对性。劳动教育改革发展创新需要秉承系统性思维,坚持协同性原则,妥善协调和处理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之间,家庭内部、教育系统纵向和横向之间,社会范围内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复杂关系。劳动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只涉及教育领域,而且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生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体系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多方主体和多种资源,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发挥协同优势,形成协同合力,从整体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努力探索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也是劳动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强调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透过历史与现实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造福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工作目标。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最终目的是通过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培养与弘扬,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者的风尚,使受教育者热爱劳动,力所能及地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型劳动、公益志愿活动、生产劳动等,树立服务意识,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劳动教育不仅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劳动教育要牢牢坚持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推动劳动教育的人民性达到最高水平。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品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针对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一些青少年不懂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出现,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伴随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发生新变化,客观上要求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新时代劳动教育植根中华大地,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破解劳动价值观以及教育发展难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又站在时代前列,把握劳动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抓住劳动教育现代化的主流趋势。

  劳动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推动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既需要依靠劳动课教师的主导与落实,也离不开学生主体的实践,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劳动课教师是办好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质量成效,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良好劳动品质的培养、劳动知识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来彰显泛亚电竞。因此,学校要加强劳动教师师资培养,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模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与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育人导向,紧密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充分彰显并加强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劳动教育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从本质上讲,劳动教育就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大中小学生,必须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变革以往教师的课堂说教与单纯的“满堂灌”或理论灌输、道德说教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增强自身成长成才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一切家庭、学校、社会资源,积极投身于实际的劳动过程中,享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要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奋斗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主题的实践教学,比如暑期大学生农村“三下乡”实践活动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必须以主体性为归宿,劳动教育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参加劳动,逐步确认自身的社会主体性。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泛亚电竞,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