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当提到员工需要能力提升时,多数人会想到“培训”这一解决方式,同时在企业内部往往对培训形式的理解局限于“面授培训”或“线上课程”。那么这些培训形式是否可以有效地提升能力呢?
美国领导力权威机构——创新领导中心早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相关研究,接受调研的成功管理者表示:自身的成长很大部分归功于有挑战的工作经历,另外一部分归功于身边有影响力的人,尤其是上级领导。这一研究成果极大地质疑了传统的能力提升模式,并且引发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巨大变化。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个人发展计划,下文简称为“IDP”)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被企业接受为重要的学习发展活动。
虽然IDP的操作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表格,但从目标来看可以达到高度一致。
与其他学习发展活动不同的是,IDP涉及到明确的目标、有限的时间、多方的融入,是一种高投入高频度的学习发展活动,需要做专业的流程设计并协调多方资源参与;同时,鉴于发展对象能力分布有所不同,个性化学习计划和针对性的辅导必不可缺,因此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才的差异化培养。
所以,企业内的IDP实施往往聚焦于高潜人才、核心骨干等人群,而这些人群具备价值重要、期待发展的共性特征。
但凡需要多个群体配合的学习活动,都要充分考虑群体的角色和任务构成,IDP也不例外。同时,IDP以发展对象的能力提升为目标,具有未来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剖析活动参与者构成、界定参与者角色任务非常关键。
在IDP实施过程中,通常有三类人群构成:发展对象、导师和项目组。发展对象和导师分别扮演着“负责、执行”“辅导、分享”的角色,在IDP开展中需要保持定期地互动交流,是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群体。项目组扮演“中介”角色,提供流程表格、手册指引、第三方意见反馈等辅助支持,确保活动的正确方向。
因此,被选拔进入IDP培养计划的学员,也需要做到以下方面才可成功实现目标:首先要具备坚定“完善自我”的意愿,意识到IDP是培养自身能力的途径;其次要清晰地认知自我,通过领导力测评报告、群体的工作表现反馈,去衡量现阶段的能力分布,界定未来岗位胜任力的差距;最后要踏实地落地于实践,通过执行行动计划改善自身的能力分布,促使符合未来岗位胜任力的各项指标。
在学员充分融入IDP的活动中,导师可谓是组织安排的“指路明灯”,可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给与“辅导、分享”的发展意见或建议。企业内的导师一般具备岗位经验丰富、发展他人意愿强烈,承接着传递组织智慧实践、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导师的筛选、储备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在IDP的开展过程中,导师参与的环节包括目标制定、过程辅导和总结反馈,需要定期与发展对象做坦诚地、结构性地交流,持续地指引行动计划的开展并有技巧地辅导反馈。
做一名好的导师更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能力提升,并且明确“行动计划而非岗位任务”“发展培养而非完成实践”。在过往的IDP实践中,笔者认为导师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重要价值,区分与上级领导的角色,同时在项目中保持与学员的知识同步,更加娴熟地使用辅导和反馈的技巧。
作为IDP活动的组织方,项目组在制定流程、协调资源时,需要给到发展对象、导师一些相关的资料、课程作为指引。比如学习指南、操作手册或者是线上课程,以期在“概念、流程、任务”上的认知达到统一。
由于发展对象、导师的互动往往发生在课堂之外,项目组如何充分调动参与、激发深层认知更为重要,因此“资料收集、客观反馈、定期复盘”等配套活动不可或缺,且需要实时跟进,定期跟新。与此同时,如果项目组提前收集发展对象的能力报告、课程表现,也可以以第三方的视角及时给与反馈,相对比较客观、具体。
总体来讲,IDP活动推进中发展对象和导师利益相关度最高,只有双方的有效参与、定期沟通,明晰自身的角色任务,才能期待活动达成目标效果。项目组的参与是活动开展的助推剂,可以提供第三方反馈,但决不可替代导师或发展对象的角色。
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行为的转变需要6-9个月的时间,因此IDP的执行周期以6-12个月的设计居多泛亚电竞。IDP开展过程中涉及到发展对象能力现状评估、培养目标设定、培养方式选择、行动过程跟进、沟通教练辅导及改进评估反馈等内容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从实施的先后顺序上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正式开展IDP活动前,发展对象需要对自身有客观的认知,因此资料收集十分重要。从企业的视角看人才培养,应当是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达成一致的结果,因此岗位胜任标准和员工发展意图需要被充分考量。
岗位胜任标准指的是胜任某一岗位所应当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经验,与员工绩效水平、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息息相关。如果说岗位胜任标准是未来的阶段发展目标,那么员工发展意图就是个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所在。
同时,实现目标需要充分认知现状。发展对象需要清楚自身现有的能力构成,按照组织的能力素质模型做系统的评估,通过测评组合工具和他人的如实反馈获得全面的能力认知,再对比岗位胜任标准,这个过程可以被视为客观地“寻找能力差距”。
另一个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匹配合适的导师。行业内通用的做法有两个:一是从组织内的导师库里挑选,秉承着“经历有类似、个性存差异”的原则进行搭配组合,既保障了发展对象与导师在沟通时的共同语言,也提供了在职业发展通道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二是发展对象主动寻找心仪的导师,邀请其完成阶段的IDP活动任务,一般来讲导师会高出两至三个层级,可以提供资源支持和机会平台。不管是哪种做法,都需要双方认同并全情投入。
因此,“寻找能力差距”是从客观上反应学员的能力现状,导师在IDP辅导中促进学员的差异化培养,二者均是有效实施IDP的前提和保障。
确立“能力差距”后,多数组织会要求发展对象在培养周期内发展2-4项能力,但依照国际权威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专业建议,一年专注发展“一个强项”和“一个弱项”更为容易产出成果。因此,在已实施的后备人才项目中,均要求发展对象在充分觉察自我、阅读资料后聚焦“一个强项、一个弱项”,均衡地发展个人能力。确立能力发展项后,发展对象需要摒除单一地“培训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模式,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在项目组的指引下采用“7-2-1”法则制定行动计划。(影响绩效的学习方式中,70%的来源于工作实践,20%来源于人际互动,剩余10%来源于传统的知识学习)。
在行动计划制定过程中,为促使目标的有效达成,发展对象要遵守SMART原则,做到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相关(Relevant)及有时间限制(Time-Bounded)。行动计划的制定一定是发展对象与导师做了充分的沟通后完成的,过程中导师可以分享以往的经验心得,组织需求的人才方向,并提供一些资源方面的支持。
经历了阶段的行动实践后,发展对象需要整理相关的过程和成果资料,主动联系并接受导师的辅导反馈,以清晰行动的结果是否专注于目标,是否可以有更优化的策略。沟通面谈是辅导反馈最为推荐的方式之一,可以及时纠偏或补充行动实践的信息,发现发展对象的优劣势、问题和不足,对于行动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为促使面谈更加顺利地进行,项目组可以对学员开展学习风格测试,对导师推进行为风格测试,在导师赋能会上对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提前储备针对性强的辅导沟通技巧。同时,因为IDP更加侧重于人才培养而非工作任务,所以面谈可以选择更加舒适的氛围、场所,充分发掘谈话中的隐藏信息和动机需求。
面谈结束后,发展对象应与导师就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达成一致,并明确实践标准和资源支持,及时递交给项目组。
结果反馈是行动计划关键的阶段,这部分不仅是评估发展对象IDP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后续行动改进的关键凭据。IDP虽然是阶段性的人才培养项目,从职业发展和组织需要的角度,发展对象是需要不断地做螺旋式阶梯发展的,因此结果反馈是另一段“精进改善”的起点。
在全面了解行动经过和成果后,导师应针对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在“导师反馈意见”部分填写自身观点。发展对象对导师的观点给予直观反馈,反馈前需要做到:预估反馈的影响泛亚电竞,做好相关准备支持,明确双方的共识和承诺。
在IDP活动推进中,导师作为重要的资源也需要被充分激发、赋能指引,因此在后备人才项目中我们也设置了导师任务介绍、学员拜师仪式等环节。
在发展对象培养期间,导师同样需要接受赋能培训、复盘反馈,了解如何对学员开展辅导反馈、辅导技巧如何改进等内容,促使自身的经验传递、文化传承更为有效,加速发展对象的能力提升。
IDP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角色清晰的双方参与、结果导向的流程设计是项目成果的关键要素。同时,发展对象和导师的配对,基于能力发展的行动计划,通过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进而达成系统化、有差异的人才培养。
除了设计方面的系统考虑,IDP的成功推进也倚赖于领导的身体力行、组织的文化氛围、充足的导师库和完备的激励机制,作为高投入的项目更需要精准定位、精选使用,毕竟对于企业来说,优秀人才才是战略推进、企业运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