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2010年11月6日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55周年院庆日,作为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祥地之一,一所经历55载风华的新闻学院如何发挥优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在新技术媒介融合的态势下,为新闻事业继续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新浪传媒频道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做客访谈间,与广大网友分享人大新闻学院55年发展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于文: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嘉宾聊天,我是主持人于文。今年的11月6号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55周年的日子,今天特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做客直播间,倪院长您好,跟网友打声招呼。
倪宁:今年是新闻学院组建55周年,2010年也作为我们的院庆年,刚才您说11月6号是我们院庆庆典的日子,实际上也是把我们55周年的院庆日推向高潮的日子。一般逢十大庆、逢五小庆。为什么我们把55周年、把2010年作为一个院庆年,在11月6号要举行一个比较隆重的庆典和论坛活动呢?
倪宁:可能中国人对数字有很深远的含义,因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是1955年在中宣部、教育部的关怀下成立的,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党和政府亲手创办的正规的新闻教育机构,那年是1955年。今年恰逢是55周年,2010,五五相叠,吻合在一起。说大一点,2010年又是我们“十一五”计划的完成之日,又是“十二五”开始酝酿之日,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规划了一个很好的蓝图,所以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举行新闻学院的庆典活动,非常有必要的。
主持人于文:多好的日子,而且看这几个数字完全都重合在一起了,所以也看出来您非常开心。咱们先说一说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成绩,我们知道人大新闻学院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面旗帜,为新闻事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它为新中国招收了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生,并且培养了第一位新闻学博士,人大新闻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新闻学院。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数字,2009年的时候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全国一级学科教育水平评估结果,人大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蝉联全国第一。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大新闻学院的领航位置。学院的成绩这么好,您有压力吗?
倪宁:主持人把这么多美好的溢美之词刚才都如数家珍,一串串说出来。我感觉压力很大,1958年,党中央、中宣部和高等教育部决定将燕京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划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8年,在原新闻系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1世纪有了新的腾飞,除了主干的文科,还有精干的理工科,特别适宜于新闻教育。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精华,然后又在人民大学这样一个校园环境里面,在这样一块土壤里面得到更好的成长。所以,你刚才有这么多赞美,实际上是对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怎么样办得更好的一种期待。新闻学院能够办得这么好,和我们校友的努力,我们校友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乘着55周年院庆,55周年积淀的基础上,再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倪宁:挑战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大背景一个是中国现在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有很多新的情况,对新闻教育产生影响。另外,高新科技的飞跃发展,使得传播媒体、渠道、工具越来越多,学生如果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里面,要运用这么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的传媒工具去反映社会现实,去推动社会进步,去促进整个社会特别是现在越来越美好的蓝图描绘,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发挥作用,我们怎么样给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主持人于文:有人说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关于“新闻无学”论,您怎么看?
倪宁: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说“新闻无学”,我认为说“新闻无学”可能更多是看重新闻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它可能没有形成一个很系统或者很高深的理论体系,它把新闻和宣传混为一谈,实际上新闻学、新闻传播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的理论体系,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归纳、去总结、去提高,还是有学问的。
千万不要认为新闻无学,写一个新闻稿就入门了,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传播者,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千万不是,新闻传播有自身的规律,信息传递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另外,还要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支撑你,才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主持人于文:是的,今天您来到我们的直播间,能不能介绍一下人大最近几年的学科发展状况?
倪宁:从我个人来说,可能有些总结归纳不够的地方,网友可以提出来给我补充。
第一,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直秉承或者注意发扬人民大学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培养教学的传统,就是重基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注意充分利用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比较强、比较丰富的资源。
第二,对新闻学科专业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我们也注意从基础抓起,抓基本功的训练。这是比较传统,也是比较有用的,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传统。
我们要应对新闻传播的变化,传播环境在高新科技影响下不断变化,新的传播工具、新的传播手段、传播途径不断涌现,我们要注意迎接这种挑战。
倪宁:我们最早成立网络新闻专业适应形势发展,着重进行互联网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新闻网络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等,对学生从理论知识到纪律培养加以引导。
另外,我们也注意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融合的问题,现在一些兄弟院校也在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比较关注进入媒体融合时代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我们也采取一些跨媒体的实验教学,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新媒体的技能。
主持人于文:在新技术媒介融合的态势下,新浪微博非常火,您怎么看待新浪微博的产生、应用一直到现在这么火的局面?
倪宁:我知道新浪是目前国内微博业务开展非常好的媒体。微博的出现,我个人感觉它好像是一种“轻”武器,所谓“轻”武器是说它比较轻便、比较灵巧、比较快捷,可能更符合信息传播的特点,有一点信息,很快就通过这种形式孵化出来、传递出来跟大家分享,大家能够容易沟通。希望微博在新浪这块土壤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于文:咱们说说新闻学院在人才方面的一些情况,想向您了解一下,咱们在本硕博教育方面各有一些什么特点,专业设置怎么样,有没有面向社会去招一些其他类型的教育培训?
倪宁: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以后,最初主要是招收在职干部,当时主要是从报社还有广播电台选拔一些优秀工作者,像高玉宝,《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就是人民大学新闻系57级的学长。后来我们又逐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里招收学生。1958年新闻系成为人民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系,规模也很大,当时学生将近千人,为当时的新闻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胡福明,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之一;还有南巡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陈锡添。恢复高考以后,人民大学先是在北京大学招收第一届77-78级的学生,当时恢复高考就在人民大学上学,最初是一个系。当然这之前还办了一个摄影专业,大概是1964年开设培养新闻摄影记者的系,那时全国都没有。恢复高考以后,新闻系除了招收新闻专业学生之外,1985年我们首先是为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摄影部定向培养两个班,不知道有没有85级校友在线,一个是广播电视专业,主要是为中央电视台培养,现在中央电视台里面发挥骨干作用的有很多都是85级的学生;另外在新华社摄影部有一些85级校友。85年新闻系除了培养报纸、杂志的新闻工作人才之外,又培养了摄影方面的人才,还培养了电视、广播的人才。我们国家的广播事业这一块很多都是人民大学在前培养的学生,后来他们有的从电台转向新闻。
1988年的时候,我们在新闻系的基础上成立新闻学院,当时属于最早成立新闻学院的两所院校之一,一个是复旦,一个是人民大学。这以后我们不断的注意国家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不断调整,丰富学科建设,调整组织结构。我们最早在新闻学专业里面开办网络新闻学科,有4个系,一个学部,广播电视系、新闻系、传媒经济与广告系,还有传播系;传播系里面关系新学科的发展,一个是网络传播,第二是公共传播,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等方面的人才,还有危机管理、政治传播等等,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除了这四个系之外,还有一个新闻史和新闻理论教研部,五个基本单元,通过这五个基本单元开展调研,培养人才。至于这五个结构是不是合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进行调试,特别是我们的院友、校友能够给我们提宝贵的意见。
主持人于文:今天倪院长带我们回顾了很多人大新闻学院的历史,也给我们刚才讲了学院一些架构方面的问题,相信很多想考人大新闻学院的同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网上朋友。有一位网友是09新闻学一班的同学发来贺电。
网友:我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热烈祝贺学院55周岁生日,衷心祝愿学院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主持人于文:大家都非常开心,我们也想了解一下人大新闻学院现在就业的情况怎么样?
倪宁:就业的情况我手上没有一个完整的数字,但是新闻学院就业在整个人民大学的就业状况里,处于前位。人民大学的就业有些特点,我替人民大学吹一下是可以的。我们有“三高”,一个是就业的起点高。第二,层次高。第三,起薪高。我们的就业某种意义达到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但是我们就业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我们把学院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视野需要拓展得更宽一些,原来主要是为新闻单位、为媒体机构培养输送人才,先要把目标转向一个向所有的社会组织、企业等传播部门泛亚电竞,培养人才。我们现在进入到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传播已经在全社会的发展里面占有重要地位,人民大学有责任,也是必须要为全社会的传播,培养发挥作用的骨干人才。
主持人于文:的确,刚才咱们其实一直都在说,因为现在中国新闻事业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对新闻工作者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而且传媒机构也在面临着体制转型,我们在目前这样的一个状况之下,新闻教育事业应该往哪方面做努力才会培养出更多泛亚电竞、更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倪宁: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非常适宜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会为我们新闻转播人才提出更多、更广泛的需求。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新闻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方面,整体上新闻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有变革。这个变革有几个方面,我简要说,一个就是注意传统的成绩,这个不能丢,不能说我们要创新,我们就把我们基础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扔掉了,我们要重视基础教育,重视知识体系,这方面还是要继承的。第二点,要注意新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综合了多种学科以后形成的一种学科,新闻传播需要各种知识的支撑。所以,在新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方面要有一些新的思考,除了新闻学自身的一些知识体系之外,要和其它的学科知识能够贯通,能够融合,能够有所渗透。
现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利用学校独特的优势,和法学院进行联合培养。也和经济学院有些意向性的,准备再联合培养。和其它五个学院的学科,也可以联合培养。这样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两种以上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是要进行跨学科的教育。过去单一的说培养中文、文学的知识,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倪宁:文史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还要有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方面知识的积累。
倪宁:我们是反映社会、报道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有和社会相呼应的知识体系,成为合格的新闻传播者,这是第二点。
第三,注意新学科的发展,注意新的传播媒体的发展。因为新媒体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学科和反射一些变化,昨天我还和班子的成员交流,新浪未来五年、十年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的毕业生怎样才能够在新浪工作,能够适应新浪新的发展?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类型的人才?教育应该先行,要和实践结合,这是第三点。
第四,新闻教育落地的问题,所谓落地就是要和实践有机结合。有人说怀疑“新闻无学”,“新闻无学”是太看重实践了,但是“新闻有学”,不看重实践也不行,一篇稿子写不好,不是说文通字顺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准确的反映社会,能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一些信息里面判断有价值的东西来向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你必须学会。
倪宁:要有结合。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第二,新的技术不断影响我们的传播媒体,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在这儿一是呼吁新闻传播的实践部门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第二,也感谢像新浪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主持人于文: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跟倪院长聊这么多,我们也再次代表所有新浪网的网友,祝人大新闻学院55周年生日快乐,再次感谢倪院长来到我们直播间,感谢所有网友收看我们本期的节目。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p
从第一位“90后”教授和破格晋升“青椒”,看人大走好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签署合作协议并召开“公共服务论坛”启动座谈会
“‘一带一路’十年:进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十年答卷》丛书(8本9大语种)及合编本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