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榜样和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师生中树立一批爱岗敬业泛亚电竞、教书育人、积极投身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师典型,云南民族大学特开展2018年“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
寸亚玲教授从教35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厅级科研项目16项,出版著作、教材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各级别奖项29项。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导师,教育部“师德教育专家库”成员,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首届高校中国梦教书育人“星光奖”优秀教师,云南省教学名师,拥有云南省高等学校寸亚玲名师工作室,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称号,云南民族大学十佳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昆明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云南省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裁判委员会委员。
王天远教授执教41年以来,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主要从事电路理论泛亚电竞,大学物理泛亚电竞,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些被SCI收录。
庞鹏飞副教授担任学院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和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工作量饱满,除承担学院基础专业课外,还开设了《食品营养学》和《化学与生活》素养教育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校级教改项目各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2018年获院级考核优秀、2015年获校级考核优秀。
2007.12 校级优秀班主任;2008.9 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12 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15.3 指导的学生在由中国日报社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大使选拨赛中包揽了老挝语专业的一、二、三等奖,本人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6.12 校级教师双语教学技能竞赛中排名第一,获得了校级一等奖和教学能手称号;2018.10 所指导的学生参加第六届云南省高校东南亚语种演讲比赛获全省一等奖,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获2012-2013年度云南民族大学优秀班主任;2016年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2017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三等奖一项;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云南民族大学数学建模比赛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何灵老师自2011年以来一直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爱岗敬业,诚恳踏实,始终以“上好每一堂课,以身践行”来表明对讲台和对学生的热爱泛亚电竞。上课认真负责,语言感染力强,善于活跃气氛,理论联系实际,授课信息量大,得到学生和督导老师的好评。勇于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多次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何灵老师热爱服装设计制作,通过自己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同学眼中多才多艺的老师。
岩温罕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强,所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开展“党规党章”、“十九大报告”翻译教学改革,拓展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教学实训平台,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尽心竭力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被聘请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员;指导2012级印地语班团支部荣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称号;指导2016级印地语班团支部荣获云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016年3月通过首届全国健身瑜伽裁判选拔,获得首届中国健身瑜伽裁判员资格;2018年7月负责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被评为全国重点团队;2018年11月参加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获得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骨干证书。参与及发表论文4篇。
罗鸣春教授当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云南省师德标兵、首届云南民族大学 “十佳教师”、云南民族大学“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获得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杰出奖;云南民族大学第十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汤老师执教31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共计100多万字。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如:省社科课题:“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认同机制研究(编号YB201310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编号YB2017001);教育部课题:如何理解中国梦内涵的整体性?(项目批准号:15JDSZK074)等。2015年11月入选教育部社科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专家。2012年7月获云南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证书号:15A061];2008年11月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哲学学院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年10月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哲学学院优秀论文三等奖。年度考评多年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