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而“宅家”,中国的孩子家长们因为不适应而催生的“焦虑感”较为普遍。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赋能让我们可以“停课不停学”,却也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专家认为,超长“宅家期”并非“假期”,恰是“从娃娃抓起”提升全民素养的好时机。
记者调查发现,抗疫一直“宅家”的这段时间里,家长们的担心和焦虑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担心孩子“闷坏”了影响生长发育;二是孩子上网课、看视频等自主学习效果难以判定;三是面对大量陪伴、督促、引导、反馈等职责,感到有点喘不过气。
杭州某中学生家长王女士说:“疫情初期,我老公整天都要电话会议,我也要写材料,学校微课有提交作业的要求,得检查上传,作为双职工,家长一天下来疲惫不堪……”
有家长向记者抱怨:“这还是一个孩子,要是两个孩子更崩溃。有些学校,8点多就要在群里签到“打卡”搞早读,家长做完早饭,就得录孩子的早读视频。接下来还有运动量、做作业等一系列的反馈工作。”
“我很焦虑、很矛盾。”北京市大兴区家长张女士说,女儿即将小升初,疫情期间学校又不让开新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多少跟课本知识相关,“我特别担心她开学后赶不上新课,成绩下降,上不了一个好初中,就给她报了网上的课程辅导班,但她天天盯着电脑、手机、上网课,视力又下降得厉害,不上网课又怕耽误功课。”
记者采访发现,“宅家”期间很多小学生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都超过1小时,中学生在3-5小时,大学生则可能完全处于“不可控”状态。孩子看似认真地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但很多家长并不确定孩子究竟在干什么。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何瑾说,这段时间,“焦虑”成为很多人谈论心态时的一个高频词。“不安全、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感受让学生家长想开学又怕开学。可能大家刚习惯居家隔离生活,接下来又要准备开学,这些都可能激起新的个体焦虑。我们要接受焦虑的存在,但要警惕过度焦虑。”
疫情“宅家”期间,孩子通过线上“云教学”的学习效果难以判定,是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杭州小学生家长屈女士说,“云教学”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十分必要。“一开始搞直播有些混乱,老师和家长很难配合。后来用录制课程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也可以让名师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也有部分家长担心“云教学”自由度太大。“看视频课件的时候,我看孩子中间跑出来好几趟,一会吃东西一会上厕所。” 杭州小学生家长裘先生说。北京家长陈女士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中药师,女儿今年高考。她说,2月中旬以来学校一直组织上网课,老师抓得挺紧,电视上也有名师讲课,但担心“线上学习效果”。
专家认为,抗疫“宅家”期间“云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陆续复工,很难在家督促,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二是对学生而言,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低年龄段学生,会导致视力下降。三是“云教学”没有实体课堂的互动,批改作业的体验效果也不佳。
“云技术对于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挑战。要完善‘云技术’辅助的教育,必须要在主体建设、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上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浙江德清某校初三班主任唐老师说。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华认为,“云教学”的内容、方式都要在传统基础上调整。考虑到学生视力和专注力方面的差别,网络课程不宜过长;应给孩子更多自主自学和拓展思考的空间,“倒逼”教学方式改革。
“开学延期,但是孩子的成长不能延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一种适合在家学习、成长的新型教育供给,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四小校长李红莲认为,与以往的假期比,居家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社会交往、运动,需要丰富的生活样态。“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很少有如此长的时间陪伴与如此近的距离接触,这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确立是难得的机会”。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说,用“宅家”的时间,培养孩子每日阅读的习惯,对他以后的人生将大有裨益。锻炼自律精神,是孩子终身上进的保障。这个时候恰恰也是家校合力监督和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机。
其实,在过去的3个月里,我们可以通过许多“花式”宅家活动,看到家校合力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严肃活泼的创新教育成果。宁波市实验小学503班翁乐昊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了家庭20年来的历程,用质朴、细腻的画笔和文字书写了“家庭编年史”,被网民誉为“生活历史中的时代变迁”。诸暨、温州等地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鼓励和父母的帮助下,玩起了名画的角色扮演,“认真+童真”地诠释“寓教于乐”的主题。
“我们特别期待,这样的一次疫情过后,留给我们教育系统的、留给每个孩子的,不仅仅是防控了病毒传播,而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厚的积淀。” 李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