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焦虑”是泛亚电竞严重的“社会病”吗
发布时间:2023-08-22 03:11:08

  泛亚电竞今天大概很少有家长,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家长,不抱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因此,胎教、早教、优教成了众多家长的不二选择。一方面,教育必须要开始得早,甚至早到怀孕前准母亲就开始用各种胎教、育儿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得让孩子提早学习各种知识,比如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小学生学习中学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比如选择好学校、好补习班、好老师,甚至送孩子去国外名校游学;同时还必须让孩子学习多种课外技艺,比如乐器、绘画、运动、舞蹈。除此之外,对那些疑似影响孩子有效获取知识的“病症”也须及时矫治,比如对孩子所谓的“多动症”进行药物“治疗”。

  单纯关注工具性功能的教育,会逐渐吞噬孩子们发现生活内在旨趣的意愿、能力和力量

  教育重要,是因为教育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尤其是普通人,达到向上的社会流动,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主要途径。然而,教育的功能并非只有工具性的社会流动这一方面,它还有一项可能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个体的潜能,使得个体可以在内驱力的推动下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事情,或者按照自己的心意从事创造性活动,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独有的能力。然而,因为单纯关注教育的工具性功能,教育体制和大部分家庭都并不期待或者鼓励年轻人思考诸如“我是谁”“我生活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什么能使我快乐”之类的问题,而是以竞争理念,简单粗暴地要求年轻人必须并且只有通过不断向更高的教育阶梯流动,来保证自己始终站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换言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一直盲目又奔命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家长设计的填满其日程的学习任务。这种教育无法留给孩子多少反思的空间或机会泛亚电竞,却会逐渐吞噬他们发现生活内在旨趣的意愿、能力和力量。

  教育的某些负面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带进了走上社会的成年人的生活中。今天的职场里,热爱自己工作的成年人并不算多;相反,由工作带来的异化感却成了他们常规性的精神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绝大部分人选择职业并非出于自己内在的爱好或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和精神追求,而主要是考虑各种外在因素,比如薪资、声望、工作的稳定性,甚至工作是否足够轻松。故此,我们会毫不吃惊地发现,大部分学校中的年轻人和社会上的成年人在价值观上都对外在的“标准”更加感兴趣,比如考试分数、排名和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和他人也正是通过这些标准来看待和评判一个人。

  并不是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都十分清晰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只靠个体的努力,孩子并不能顺理成章地获得出众或者至少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成就,以及“阳春白雪”的文化品位。这是因为,身处现实社会而非真空中的家庭和孩子都面临着很多学习上和生活中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障碍。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能提供的文化资源和学习机会就比一个寒门家庭所能提供的多。因此,作为个体的孩子以及家庭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当投入和回报不相符时,家长和孩子的焦虑自然变得更加严重。

  这样的教育问题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更加凸显:教育产业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各种绑架家长的道德话语充斥着教育市场,比如“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话语策略一方面在源源不断地充实着教育商人的荷包(甚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注意到了这样的商机,开始积极投入开设各种补习班的商海);另一方面,也在持续加深着家长们的焦虑。

  在这场全社会高歌猛进的“竞赛”中,很多孩子因为先天的弱势而无法“快”起来,往往在成人后就被归为所谓的“平庸之辈”;另一些先天“强”而“快”的孩子,则很可能在成年后成为“高级精英”。然而,无论是“平庸之辈”还是“高级精英”,在这场标准化竞赛中,不少人都失去了对自我的关怀与反思。在面临不进则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现实时,有些人变得焦躁、忧虑,甚至轻生。

  行文至此,笔者无意泛亚电竞、也没有能力给今天的家长和孩子们开出能够具体医治他们焦虑的处方;同时,也无意否认受教育者需要积极进取,甚至在学习中要有适度的竞争性,而不是一味地平庸、懒散、不求上进,甚至把反智当成有个性、有思想。大家要清楚地了解教育是什么,并且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泛亚电竞,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此外,更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受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愿意为改善这些弊端,付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

  换言之,当我们认识到,通过接受教育,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在理论上都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以下问题:我们在自己和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受教育之后,真的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吗?比如,通过受教育,我们能够拥有由好奇、探索、进取、创新、开心、健康这些特质所带来的更高的生活品质吗?同时,我们也要问自己:通过受教育,我们拥有了同理心、公正感、责任心,认识到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我们也在为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幸福着想并付出努力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不证自明的,而是需要我们接受教育、传授教育的每个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回答。从个体层面来讲,只有摒弃唯工具性是瞻的教育取向,作为家长、学生的我们,才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对教育、人性和人生以及世界进行思考,并因此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深入和通透的认知,也才会逐渐让自己过上更加从容、充实,并且值得尊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