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前瞻:一个泛亚电竞外籍教师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8-07 23:11:36

  泛亚电竞摘 要:贾斯丁・曼德斯(Justin Mendes),美国圣母学院文学学士,迈阿密大学法学博士,自2004年起,先后在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执教。文章描述了一位有经验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教学的教师眼中的中国英语教育。作者提出,中国ESL教育的软肋在于标准的缺失,对英语语言教育目的的认识缺乏深度,教育的商品化,学生兴趣的缺乏和教师对学生潜能的低估;而优势在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传统、基本素质、学习态度和创造能力。

  作一名观察者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观察者能够从文化的规则与喜好中解脱出来,站在独特的角度洞察处在这个文化群体中的人未能察觉的一些事情。在十九世纪,一位法国年轻人亚丽克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来到了处于重大变革中的美国。回到法国后,他出版了作品《美国的民主》。这本书是任何想要了解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的人的必读书籍。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在那个时代美国人未能觉察到的一些问题并作出了预言。托克维尔能够如此客观是因为他是局外人,他不会从描述的事情中获得个人私利。同样,在中国处于重大变革中的今天,我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名局外人是幸运的。我已在中国生活和教授英语达8年之久。中国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喜爱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所以,我与我描述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利害关系:如果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创造能力能更上一层楼,那我的工作也就会更轻松。基于这一点,我将在下文中描述我所看到的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

  外国人选择来中国教授英语的原因多种多样:一些人是真的喜欢英语和教学;对另一些人来说,ESL只是一种挣得在中国旅游费用的手段或与一个中国人结婚后供养家庭的方式;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ESL只是一种伪装,他们授课的真正目的是传教。和他们选择 ESL 的原因一样复杂的是他们的资质背景:一些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和教学经验;另一些人则只是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来;而有一些人甚至都不是以英语为母语!

  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外籍教师的质量,比如对他们的学历、经历和相关资格证书进行审查,但是一些学校有时会降低或忽视标准。

  同时,中国学校管理者的期望和外籍教师的现状间存在差距与隔阂。一些学校管理者只想要外教教英语;另一些管理者则想要外教既教授语言也教授文化;讽刺的是,一些管理者仅仅是想要能在特殊场合炫耀并即用即聘外国人。

  事实上,人们甚至通过将教授外国语言的外国教师叫做“外教”而不是“老师”来以示区别。尽管我的中国朋友们向我保证,“外教”和“老师”是一样的尊称,但是我的经验表明,这两个称呼常常是不平等的。一个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我的一节课上,突然有几个学生进入教室,打算去拿他们留在教室内的书籍。我勉强同意让他们尽快拿书离开。他们离开后,我锁上教室的门防止有人再次打断我上课。然而,大约 15 分钟后,这几个学生开始用力敲门,随后到楼下去拿钥匙。打开门以后,他们闯入教室,再一次打断了我的讲课。我让他们离开,下课休息时再来拿书。但他们拒绝这样做,并说了一些不尊重我的话。我不知道这是否会发生在中国教师身上。更糟糕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学生在我上课的时间闯入教室拿东西。

  此外,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不仅和教师有关,更和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有关。高等教育仅仅是职业培训?难道它不应该更深入地去塑造良好的公民?难道它不应该更深入地去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他们的才能和在社会中的位置?

  我在中国教学期间,发现大多数的学校管理者都将就业放在首位。这种做法当然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大量人口且对稀缺资源有大量需求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正如吴敬梓在经典著作《儒林外史》中讲述的通过苦学儒家经典来准备科举考试的故事那样,科举考试过去是保证中国人一生荣华富贵的一条捷径。

  有这样一条美国谚语:“事情越是改变,它们就越是保持一致。”我发现,我遇到的大多数学生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从而将他们的生活看作为成功而永无休止的竞争。如果我问大多数中国学生他们为什么学习,他们总会回答,为了进入好的学校或者找到不错的工作。如果再问为什么他们想要上述这些,他们大概会回答,挣足够的钱、买一栋好房子和照顾他们的父母。如果还要问他们为什么还想要上述这些,他们要么给不出答案,要么就支支吾吾。然而,我也遇见过许多学生,他们理解并领会自己面对的竞争压力,要求接受更深入更优质的教育。许多学生从小就被告知他们应做什么和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机会“停下去观赏周遭的景色”并考虑“我是谁”。自我省察是自我修养的第一步,没有什么比自我修养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了。事实上,古代道教思想认为,通过充分的自我修养,一个人可以得到永生――这个想法不仅贯穿于道教思想,而且贯穿于许多中国古代故事之中。

  一个人必须通过了解中国宗教和文学来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修养的主张。宗教和文学研究的是如何才能让人成为人的学问。人文学科强调让学生在关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和历史的课程中去解答关于自身的问题。只有在这些课程中,学生才有机会去探索那些人类追寻了上千年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我,形成观点并学会表达这些观点。因此,大多数人文学科并不只是作为赚钱的职业工具而设立的。现今,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已经更多地让位于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或者英语翻译。尽管这些“更具有市场价值”的课程可能会更实用,我仍坚信,一个人若要真正理解一门语言,就需要更深入地追寻那些隐藏在伟大作家作品背后的思想。无论我的中文交际能力如何,如果没有对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作品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作品的了解,我也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汉语。同样,如果没有对于英语文学背景知识的掌握,无论一个人的英语语法和发音是多么无懈可击,其谈吐也是浅薄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ESL已经彻底变成商品化的英语教学。应试型英语学校已在中国各个城市遍地开花,只有非常少的学生参加这类学校的课程是为了理解英语文学和文化。许多学生是本着更“实际”,或者说更“功利”的目的去学习。这些目的包括:通过一门英语考试,取得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者获得一份高收入工作。无论是上述的何种情况,应试型英语学校都在向“学生”推销这样一个美梦:简单、迅速取得英语好成绩,就像那些减肥广告向你保证不需通过节食和锻炼就可以减重一样。我在这里用了“学生”一词,是因为那些应试型英语学校往往漠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而只视他们为摇钱树。我不是反对赚钱,但是获得知识是一件使自我得到升华的事,比起仅仅想“通过考试”的想法,真正在学习中探寻语言文化所反映的思想不是更好吗?

  大学的ESL 教育相对好一些。一方面,学生不需要花钱去“通过考试”或“取得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 ESL不太关心。一些学生已经被强迫去学习相同模式的英语课程、看相同模式的英语参考书长达8年甚至更久。历经这么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后,一些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说英语。一些学生已对这样的英语学习方式感到厌倦,不明白除了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或其他考试外,英语学习有什么实用目的。另一些人则对英语听力学习感兴趣。当他们理解自己喜爱的电影或歌曲的意思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好地欣赏。他们同时也对英语会话的潜力感到兴奋,因为提高口语能力就能和外国人聊天。

  我认为,ESL在中国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学生对死记硬背的过度依赖。这种起源于行为主义科学的做法忽视了能让人们交流思想和观点的环境的创造,而更多仅仅是像巴普洛夫训练狗一样训练学生。尽管死记硬背这根“拐杖”可能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一门语言时对记忆词汇有所帮助,但是它也是在更高层次思考和交流的负担。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能很好说明这一点。有一天,我发现一名学生正在背书。我问她这本书的内容时,她告诉我她不知道!我问她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时,她也说她不知道!当我问她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时,她还告诉我她不知道!就算你可以对一本书倒背如流,如果这本书对你没有意义,读书的意义何在?

  ESL在中国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对词汇量的过度关注。当然,词汇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一门语言的人来说更是极其重要。然而,学生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已学单词的用法,而不仅仅是单词本身的意思。就算你背会整本《牛津英语词典》,如果你不会准确地使用单词,背诵也是无意义的。这就像你拥有一座金矿,却没有锥镐或铲子去开采一样。这使我回忆起一个学生,他有金矿一般的词汇量,能背诵数不清的SAT和GRE单词,但却不能合理地运用它们。更糟的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错误。人们应该明白:单个单词并不会传达完整的信息,重要的是语境。“我爱你”这句话如果被不同的人说出,就会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这句话是出自两个互相挖苦的人,还是一位对自己孩子感到骄傲的父亲;是一位深情的妻子,还是一个在玩具店的孩子或者是凌晨2点在酒吧喝醉酒的人等。学生需要理解语境并运用词语的合适含义,使词汇学习更有收获。

  ESL在中国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学习深度的缺失。学习 ESL 课程的学生过分关注简单、实用的语言学习,以至于他们往往只能学到有限的关乎语言文化的内容。长此以往,语言的运用就会变得呆板且机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个是许多英语教科书并没有关注语言运用这方面的内容,或只是教学生一些无法让他们有所成长的简短、容易的用法。当然,如何用英语闲谈和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在英语运用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学生要被逼多少次去学习用英语打招呼,用英语进行酒店登记或者用英语谈论天气?让学生去欣赏那些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都很重要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不是更正宗的教学方法吗?有些老师说,这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对于这一点,我将给出一个证明以反驳。最近,我在给一些工科研究生教授英语文化课程。我这个班上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只有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而有人已经具备相当的英语基础。我个人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并且经常在课堂上提及。一节课上,学生们问我能否给他们看一部分或者完整的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我们看了英语原声、英文字幕的《温莎的娘们》。当学生欣赏戏剧时,我观察着他们的反映。无论他们的英语水平如何,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在剧中出现有趣的场景时发笑。在看完这部剧以后,即使是英语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能理解主要剧情和主角的名字,同时他们还记得一些细节。更有趣的是,这部戏剧在学生间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美德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大讨论。在圣诞节期间,同样是这个班和我观看了根据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圣诞颂歌》,这也在他们当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最近世界金融危机、物质崇拜和慈善的大讨论。

  在我看来,这些小故事体现出中国的ESL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许多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想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材料去学习,或者更糟,仅仅是盲目地照本宣科。事实上,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设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尽力向这一目标迈进。即使是对那些“会挂科”的学生,如果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压力,他们也可能会比那些受宠的学生有更大的进步。

  我在本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并不简单,包括冰岛史诗《埃达》、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古爱尔兰文学作品等,而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们分组协作,研究书中的每一部分内容来为每节课做准备。每个学生小组都要通过做报告的方式来分享他们所学的内容。每个组员都要上台陈述。在每一组讲完后,我都要向全班提出一些问题来考察他们是否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一些细节,这些问题也可以拿来对学生在讲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充分相信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练角色,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发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和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如果学生想要开发自己的创造力,那么这种独立性是极其重要的。我要求学生们对那些故事中分配给他们的部分进行讲演,但我也给予每个组充分的自由来决定他们讲演的方式。例如,一些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些组则通过表演戏剧的方式,一些组运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些组采用作报告的方式。

  另一个不要低估学生的原因是:学生通常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有未被开发的潜力,经过引导并给予合适的机会,那些潜力可以迸发出来。一个绝好的例子就是我的一位大二学生,他不仅在自己的专业和我的课上出类拔萃,发现了自己具有表演莎士比亚喜剧的天赋,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文章。若他没有恰当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机遇,他将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潜力。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未开发的潜能,这才是存在于中国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事。

  在我看来,在中国教英语最有意义的便是了解学生们。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理应相信他们。毕竟,他们是未来的人才,而且我认为中国教育系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学生的素质。总体上,中国学生都举止得体,在面临挑战时奋勇向前,在受到鼓励时积极向前并在给予机会和自由时具有创造性。

  在西方教育体制下,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必需的能力之一,当然,这在中国也是必要的。我在中国长达8年的教学生涯中,课堂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屈指可数。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在中国当教师最大的乐趣之一。大多数来上课的学生都会尊重教师,即使他们认为作业太难或太多,通常也会完成。我的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对此,我表示由衷的谢意。不过,我上文中提到的一些自私、粗鲁、没有礼貌的学生,使人不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尊师重道的观念有所衰落表示遗憾。万幸的是,这种学生仅是少数。

  中国学生非常勤奋。当然,在这样一个因人口众多而竞争激烈的国度,教育被看作取得竞争优势的钥匙。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中,人们必须学习儒家学说及其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于想要步入政坛的人来说泛亚电竞,这类考试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在严苛的学术竞争中获胜将会保证一生优渥的生活,这样一种观点在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当然,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儒家经典越来越少,学得更多的则是实用的现代科目。中国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课业繁重,参加英语、数学、音乐或其他艺术课程培训不足为奇。学生从早上一直学习到深更半夜的例子屡见不鲜。几年前,我的父亲来中国看我,他对我妻子的妹妹早上 6:30 就去上学,晚上 9:00 才回到家中并温习功课直至深夜感到惊奇。他对我说:“这个孩子一定是一个顶尖的学生。”我告诉他:“中国大多数的孩子都像她这样学习。”我认为,正是这种努力学习的态度才使得亚裔学生在全世界精英大学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我经常听有的教师抱怨学生对所学课程兴致不高或感到厌倦。我了解的状况则恰恰相反。如果学生对一节课感到厌倦,那这节课一定是单调乏味的;如果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兴趣盎然,上课就会变为一件乐事。我发现,只要教师恰当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会对学习如饥似渴。而激励学生的关键在于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这就引出了马基雅弗利主义的一个问题:“恐惧和爱,哪一个是更好的激励方式?”尽管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会和马基雅弗利一样,认为恐惧是更好的激励方式,但我认为,那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过度使用了威吓这一手段。尽管谁也不能否认恐惧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不过其作用总是有限的,它只对那些害怕失去某些东西的人有效,而不会对那些已经失去这些东西的人奏效。那些无法取得自己预期成绩的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将自己视为失败者。而“爱”既能激励成绩好的学生,也能激励成绩差的学生。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靠教师的表扬和“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的信念来勉励自己。那些表现平平的学生则需要别人信任他们和他们也能够成功的信念来勉励自己。

  爱与尊重并不表示在学生犯下错误时放任自流,而要用合适的方法影响他们。在英语教学方面,这体现在矫正语调和方法上。以我自己为例,当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时,我会使用诙谐幽默的手段。通常我会故意重复他们所犯下的错误,或者针对这个错误提出一些滑稽的问题来使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比如一些学生常常会分不清英语中“他”和“她”。学生在谈及他们的父母时,常会用“他”来指代自己的母亲。这时,我会首先用幽默的语气问道:“他?”如果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我会再用幽默的口吻问道:“你妈妈是一个男人吗?”这时学生就会反应过来,咯咯笑着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一个学生可能会因为犯错而在大家面前丢脸,而变成了大家一起在笑声中学习的过程。

  从我的经验来看,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创造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地、舒适地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在本科教学中,我使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语言交流的4项基本技能去和别人分享一些西方故事。对于分享这些故事的方式,我没有设定界限。一些学生创作并表演了相关的短剧,而这些具有创意的短剧就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在设计一幕剧的过程中,学生们谈论了在《诗体埃达》中巴尔德尔会见3个家庭的事。学生们将其设计为脱口秀的形式,由一位主持人提问巴尔德尔关于他所见到的家庭等经历。通过短剧,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学习材料。在课堂氛围变得更活泼的同时,学生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一些人可能会说,若学生们创造的短剧无法准确地传递书中要表达的意思该怎么办。我认为,即使有些短剧并不成功,学生也可以在相互比较中学到知识。事实上,我发现那些刚开始做得不好的组常常会从别的组学到技巧和方法,并在下一次讲演时大大改善他们的表现。而对于那些在讲演中传达出不完整信息或错误信息的小组,教师可以通过在讲演后提问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正确理解。

  我已经从学生身上,包括沈阳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学生,以及那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中国学生的伟大之处。2011年5月,我受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 2011CDIO会议。CDIO是一种面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它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这次盛会之前,我受到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顾学雍的邀请,和他一起帮助学生准备这次会议。顾教授非常相信“玩中学”的理念,并尽可能利用技术手段去实现多学科交叉,激发学生创造性。在这次会议结束后,他努力在亚洲几所大学中设计“Toyhouses”,即一种高科技交互式学习环境。这些Toyhouses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和创新意识,使不同领域中的学生一起合作。我非常认同Toyhouse创办的目的,也很高兴能参与其中。

  在这次会议期间,我做了《为何成功的 CDIO 必须适应中国文化》的演说。期间,我给与会者播放了一部由众多专业的学生合力制作的关于中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短片《琅玉钥》①。这部短片在与会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部短片真正的魔力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制作的过程,即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大学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一起合力完成。老实说泛亚电竞,制作者们唯一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我们都是电影和动画制作的新手。无论如何,在披萨、咖啡和摇滚乐的刺激下,我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来完成这一作品。所有的脚本、剧本、动画和表演都由我和我的学生独立完成。我们采用的背景音乐取得了非营利组织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许可。

  我也十分有幸在过去的3年间参与了中国大学生莎士比亚戏剧节的相关活动。这个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赞助。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表演 20 分钟的莎士比亚短剧,并去北京、香港、杭州或武汉等城市,从有名的莎士比亚演员和导演那里接受专业的表演训练。在接受训练后,各队回到自己的学校准备自己的作品并拍摄下来。经过评审,12 支队伍将会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实况演出。尽管一些人只是看到了队伍之间的竞争,并认为如果不能去香港就是失败的,但我认为,活动真正的价值在于准备的过程,在于通过表演点燃学生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热情。每一年,我和我的学生都相当期待这个活动。在过去的3年间,我在和我的学生一起制作《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仲夏夜之梦》及《温莎的娘们》的片段中获得了许多乐趣。这一学期,我目睹了我的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了好色可憎的法斯塔夫、卖俏善控的福特夫人和嫉妒过度的福特先生。我看到我的学生十分努力地去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和喜剧的真谛。我所在的学院的院长也认同语言文化学习不止是外语专业,因此对我们十分支持。事实上,科学家和工程师表演莎士比亚作品已不是奇谈怪论。世界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拥有一个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组,并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②

  中国已经在培养高素质理工科学生方面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中国的学生具有制造价廉物美的产品的能力。然而,创新不止需要记忆知识的能力,更强调前瞻的能力。要想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要重视人的理性与创造性,中国的大学更需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科技能解答一切问题吗?我们应该不停追寻更新更先进的答案吗?我一直认为,最简单的答案通常是最好的答案。

  我期待中国的繁荣和现代化不会侵蚀传统儒家思想。相反,传统的儒家思想应得到复兴。我希望中国学生能在将来少一些死记硬背泛亚电竞、少一些重复练习,并能接触到更正宗、更交际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Toyhouses 能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中国流行开来,利用现代科技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语言文化的桥梁。我期待着莎士比亚、乔叟和弥尔顿能在英语专业的学生间重新得到如以前一样的青睐,并在ESL教学中涉及。我想看到 ESL能更多地被视作一个伟大的工具,ESL教学就能变得更规范化,总体教学质量能得到提升。我希望中学和大学在英语教学上能进步,应试型英语学校会逐渐过时。我期望学生们不止把教育看作获得“钱途”的一种手段,而能在其中不求回报。我期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得到普及。我希望,全世界都能见到我所见到的中国:未来,希望,前途,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