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发布时间:2023-08-07 09:06:39

  泛亚电竞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标准,围绕解难点、破阻点、梳堵点、创亮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心系“一老一小”,有力有效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实事项目落地落实,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切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助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现将部分省直部门单位“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实事项目推进情况予以刊发,供学习借鉴。

  省民政厅组织开展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百乡千村”示范行动,通过在全省打造乡镇(街道)、村(社区)关爱示范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居家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政策牵引,印发《关于开展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对所有老年人开展巡访的基础上,重点对独居、空巢、留守等8类老年人入户走访,实现应救尽救、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强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楼栋长及志愿者、亲属等为成员的近2.3万人的巡访员队伍,已开展上门探访3.8万余次,帮助居家老年人解决健康、衣食住行、居家安全、精神需求等各类问题约2.1万个。强化技术保障,投资100余万元开发巡访关爱探访平台,建立时间银行制度,每次巡访系统自动记录分值,分值可兑换商品、抵扣入住养老机构费用和享受同等时长相关服务。目前,全省已建立示范点街道(乡镇)281个、示范点社区(村)1284个。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加快推动居家巡访关爱的覆盖率和普及率。

  省交通运输厅将推动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实施项目,会同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供销合作社、省邮政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着力优化节点服务功能,构建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蛟河市、公主岭市等13个县级客运站完成“客货邮融合”升级改造,165个乡镇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2596个建制村建成农村物流服务点。整合优化农村运输资源,促进农村物流降本增效,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日均收发货物16万件,其中从农村运出农副产品1.5万多件,增加农村经济收入23万多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600多个。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培育磐石市“多站合一+客货同网”、大安市“网络平台+农村物流”等一批网络覆盖健全、资源整合高效、运营服务规范、产业支撑明显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指导评估,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农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

  省水利厅聚焦群众关心的涉水问题,创建“暗访+”工作机制,推动水利监督任务落实。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暗访工作专班,制定“暗访专班+厅局长直通车”制度和工作手册,强化经费、车辆、摄像器材等保障,推进暗访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聚集重点领域,围绕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安全运行、河湖“清四乱”、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和工程建设等,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实地暗访,确保发现真实问题。强化跟踪督办,采取“暗访+通报”“暗访+厅局长直通车”“暗访+督战”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推动形成“上下衔接、分级负责、精准施策、整体联动”治理格局。今年以来,已开展暗访12批次,总行程3.8万公里,涉及41个县、103个乡镇、179个行政村屯、496户农村饮水安全、167条河流355处河段、262座小型水库,推动问题整改492个,农村饮水安全、河湖“清四乱”、水库运行管理问题整改率分别达到82.4%、87.1%、93.3%。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暗访监督,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把群众关心的涉水事情办实、办好。

  省法院全力保障民生根本利益,用心用情加强重点领域民生司法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妥善审理农民工讨薪案件,全省共审理农民工欠薪案件1404件,涉案金额共计2154万余元,涉及农民工人数共计1729人。适时发布涉农和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发布涉农资“假种子”等5个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充分发挥府院联动工作机制解决物业纠纷,全省三级法院共召开府院联席会议31次,受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31673件泛亚电竞,诉前化解率84.41%、调撤率85.19%、结案率91.84%。开展清理“盗抢骗”案件专项行动,集中对7起7人进行公开宣判,全省法院审结盗抢骗案件3239件,责令退赔人民币4.64余亿元。开展“打击涉农犯罪、保春耕促生产”专项活动,专项活动期间审结涉农犯罪案件98件。推动涉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全省法院审结有关案件402件,结案率93.27%。做好甄别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发布10件保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的典型案例,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11件。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民生司法保障机制,加大民生司法保障力度,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省检察院持续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法教育整顿和“作风建设年”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开展涉检重复信访专项行动。实行院领导带头包案,对化解信访积案等查纠整改重点任务进行了两轮全覆盖调研指导,全省共接收转办交办重复信访案件688件,化解658件,化解率达95.6%。大力排查清理涉企刑事司法行为。开展落实免责免罚清单“回头看”活动,6月至8月,共排查清理涉企刑事“挂案”85件。同时,在各级院12309检察服务大厅开辟涉企“绿色通道”,会同省工商联共同建立常态化服务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切实为优化我省营商环境助力护航。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公益诉讼工作,聚焦水体污染违法、网络食品违法、保健食品违法等七个方面问题,开展公益诉讼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截至目前,全省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351件,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占比50.8%,食药安全占比22.6%,已提起公益诉讼218件,举办听证62次。下一步,将司法为民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省委组织部突出党建引领,以助企纾困为主线,采取“七个一批”措施,帮助民营企业破解难题,增强发展活力。解决一批生产经营难题,依托全省141个“红色孵化器”,设立“企业帮扶驿站”,开展银企对接活动340多场,为971户企业发放信贷资金29.2亿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难题6700个。选派一批“发展服务员”,统筹整合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力量,选派1.9万名“帮企发展服务员”,组建发展服务团482个,常态化走访帮扶。孵化一批初创企业,通过设置“众创空间”、开办“创业大讲堂”等形式,对创业党员群众、新生代企业家开展各类创业就业培训891场次。建立一批“产业链”,整合驻吉央企、地方国企、域内民企以及产业园区等27个涉汽企业党组织力量,成立吉林汽车产业党建联盟,助力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产业基地;推动组建轨道客车、医药产业链企业党建联盟171个。推荐一批急需人才,指导全省县(市、区)举办线场,线万个,为企业寻找和推荐急需的专业人才2.1万人。推介一批名优产品,在第二十届长春农博会开展吉林省“红色孵化器”名优产品展销活动,全省780户企业、2400多款产品线下线上同步展销,产品销售额达到5667.1万元,商务洽谈签订合同价值4639万元。组建一批孵化党组织,推动建立孵化党组织59个,落实送经费、送党旗、送党员教育设备等“一建五送”政策泛亚电竞。下一步,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开展“七个一批”,构建以党建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省教育厅把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让学生弹性离校,作为破解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难题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科学实施弹性离校,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督促“一校一案”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各校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弹性离校制度,实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有效衔接,解决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难题。扎实开展课后辅导,充分发挥课后服务主要功能,指导学生在校内高效完成作业,减少时间成本,减轻学生学业和心理双重负担,解决学生“完成难”、家长“辅导难”、教师“批改难”问题。截至9月末,全省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参与课后服务教师12万人,学生154万人。不断丰富课后活动,构建“静态服务+动态社团”的“1+X”多维模式,积极开发各类特色活动、特色课程,成立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类别社团近2万个,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综合性服务格局。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切实把开展课后服务作为民生项目、民心项目办实办好。

  省工信厅聚焦企业经营成本高、企业负担重等发展难题,持续组织开展“降本减负”专项行动,切实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吉林省2021年实体经济降本减负工作要点》,从持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推动金融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等7个方面制定21项具体举措,按季度调度中省直部门和各地区企业税费、融资等8个方面的成本负担情况和50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宣传引导,借助省政府新闻平台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把减税降费政策第一时间告知企业,依托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向企业发放减负政策汇编4000余本,通过调研走访、微信推送等方式,为500余户企业推送各类惠企政策1500余次。强化效果导向,今年以来,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550余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50余亿元;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成为全国唯一企业登记网办率100%省份,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全流程审批时间大幅减少,低风险工业类项目压减到13个工作日。下一步,加强惠企政策宣传,持续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提升企业政策获得感。

  省公安厅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制定出台《全省公安机关十二项便民服务措施》,逐条制作政策解读图文,定期调度进展情况,推动措施真正惠及百姓。推进证照便捷办理,居民身份证“一日办”已办理125.5万张,受理“全省通办”户籍业务9.7万笔,累计办理私家车异地注册登记业务12.8万笔。加强线上业务办理,依托吉林“互联网+公安”、交管12123等平台,网上处理交通违法22.9万笔,办理驾驶证换证业务26.3万笔,受理、核发机动车临时牌照27.9万件。加快机动车牌照制作点建设,全省号牌制作点由5月份的34个增加到56个,实现除新能源汽车外的小型机动车号牌立等可取。设置出入境12367服务热线万人次,解决出入境疑难问题2179件,处理群众意见建议89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8.5%。下一步,将深化便民服务举措,持续推进公安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门通办”、探索“全省通办”,不断提升公安政务服务便民化水平。

  省司法厅以推广“枫桥经验”,健全完善动态排查预警机制为重点,全面排查基层矛盾纠纷和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截至9月底,活跃在全省城乡基层的6万多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共排查矛盾纠纷4.9万次,调解各类纠纷8.2万件。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组织网络,推动全省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494个,打造人民调解中心70个,分类组建道路交通、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695个,实现了调解网络市、县全覆盖。扎实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全省“百姓说事点”已达1万余个,收集民情信息3万余条,切实把“百姓说事点”打造成矛盾纠纷化解点、社情民意收集点、公共法律服务点、致富信息传播点、干群关系联系点。积极健全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加强诉源治理,全省共建立驻法院调解组织(调解室)88个,办理法院委派的诉前调解案件近3万件,经过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3738件,节约了司法资源,减轻了群众讼累。下一步,将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调解化解工作,持续开展人民调解排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专项行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省住建厅把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作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工作调度指导,制定下发2021年各地绿地建设任务清单,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定期调度城市绿地建设进展情况,保障城市绿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截至9月末,全省新增城市绿地868.73公顷,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74%,超额完成368.73公顷。大力扩展城市绿地空间,指导长春市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建设150座“口袋公园”,推动吉林市启动“绿化江城,全民行动”城市绿化包保活动,加快梅河口市15条新建街路绿化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居民开窗见景、推门见绿、移步进园。着力消除城市地面,深化城市绿地项目建设,基本消除市、县建成区地面,为扬尘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美化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将围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绿化,着力加强园林城市建设,做好城市园林化文章,提升城市绿地质量,为全省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省农业农村厅把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项目,充分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访成果,多措并举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加强系统谋划,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条、合作社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措施,召开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视频会议,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认定了六类农民合作社“百强示范社”,推介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案例。目前,全省县级以上示范社3756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90家。探索服务创新,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完成第一批416家省级以上示范社信息录入。同时解密并向6家金融机构移交了农村土地确权数据,截至8月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88.52亿元。深化联合合作,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目前,组建联合社203多家,培育省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104个。同时,深化与相关涉农服务企业合作,构建社会力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良性机制。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其发展实力、经营活力和带动能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发展,为推进我省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省商务厅通过组织金融机构走进企业,加强银企对接和融资辅导,“零距离”服务企业、“点对点”力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开发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2%、18%、124%、13.6%。坚持项目推送助力融资,从全省开发区征集工业融资项目59个、文旅融资项目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个,及时发送给省内各大金融和科研相关机构,目前已有3个融资项目获得银行授信金额4640万元。积极搭建平台助力融资,举办省级金融机构支持市(州)经济发展银企现场对接会,搭建“政金企”融资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为各类开发区企业争取银行和投资机构资金支持371.4亿元。发文向开发区推广使用与136家银行联网的“吉企银通”APP,已有6家开发区企业获得贷款3390万元。推动成果转化助力融资,组织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走进开发区,推动47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落地。赴松原、辽源、长春新区组织科技创新成果与金融资本专题对接会,实现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项,为6户企业成果转化融资2700万元。下一步,将持续跟进东北亚博览会和吉商大会邀请的投资机构与吉商企业和开发区项目合作情况,深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确保相关项目落地落实。

  省卫生健康委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夯实互联互通基础。推动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泛亚电竞,逐步建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已开通12家医院检验检查结果网上查询,实现吉大一院等院端临床医生调阅患者检验检查数据。加强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已有9家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陆续开展网上预约挂号和线上问诊等服务。开放新冠疫苗接种线上预约和结果查询服务,有效减少公众排队时间,避免人群聚集。启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试点工作。陆续开放电子健康档案面向居民查询服务,截至9月末,全省9个试点县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重点人群平均开放率97.92%。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围绕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以数据通、信息通助力高质量服务。

  省市场监督管理厅扎实开展保障食品安全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整治,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实施重点民生实事,组织开展全省670家“名优特”小作坊创建工程,组织开展23家农批市场检验能力提升民生实事工程。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督促学校落实风险隐患排查责任,检查学校及供餐单位1.6万户次。投入450余万元为全省283所学校食堂进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改造,全省5437所学校食堂完成“明厨亮灶”改造,改造率达100%。推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累计检查生产企业345家次、经营业户4.9万家次;对省内23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约谈保健食品生产企业3家。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6部门印发《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方案》,全省系统共检查食品销售主体7.9万户次,检查批发、集贸市场2026个次,开展监督抽检1385批次,查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0件,收缴食品1288.87公斤,罚没金额91.8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1件。持续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控,开展涉疫食品应急处置工作39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近160万家次,责令整改825起,立案查处59起,排查涉疫食品生产经营者1000余家,排查涉疫食品近200万公斤,下架、封存涉疫食品近100万公斤。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专项行动,继续对2020年多次检出不合格和问题食品经营企业开展重点监管,筑牢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坚固屏障。

  省医保局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进度、统一标准的原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推进方案,稳妥有序推动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升级信息系统,制定《吉林省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地方改造方案》,指导全省各统筹区按照规范标准和时间要求完成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开展多轮实测,在已完成省内各统筹区间互测基础上,组织与北京、上海、黑龙江等6个省(市)的三轮实测工作,实现信息系统零报错目标,为正式开展结算服务打好基础。扎实开展试运行工作,作为全国15个试点省份之一,如期启动试运行工作,实现全省12个统筹区及60个县(区)均至少有一家异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院的目标,有效解决了群众跨省异地门诊就医垫支压力大、报销周期长、报销往返跑等问题。目前,全省共结算4.6万余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795万元,医保支付934万余元,开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定点机构737家。下一步,将持续在直接结算服务质量、扩大直接结算范围、提高参保人员知晓率上用力,切实增强为群众办实事成效。

  省总工会紧盯基层群众难事,提站位、强举措、搭载体,全力开展专项关爱户外劳动者行动。以“三建”为抓手,着眼满足广大户外劳动者现实需求,户外劳动者用工企业开展建会660家、入会人数达7.9万人,外劳动者服务站点550家,全面开展工驿站建设工作,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功能完备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网络。以“六有”为标准,强化工作部署、聚焦示范推动,遵循站点建设“六有”标准,采取“6+X”服务模式,落实奖补政策,高标高质推进,投入超过2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以“驿站”为支撑,整合集聚社会资源优势,联合电信、工行、邮政三家爱心企业共建200个工驿站,利用临街网点开展服务,实现场地、服务设施共用,标识标志互挂互认,撬动企业关爱户外劳动者的联动效应。全省已规范化建成工驿站1100家,形成了全省关爱户外劳动者的服务格局。下一步,将通过加强跟踪调度、抓实项目清单等方式手段,持续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办实事,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