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1977年
发布时间:2023-07-13 03:36:44

  泛亚电竞出生于德国奥登堡。早年曾在海德堡和慕尼黑大学学法律,后来在柏林、格廷根和海德堡大学学医,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他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1916年任心理系教授。1921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37年,因妻子是犹太人,雅斯贝尔斯被纳粹政府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职。1946年任海德堡大学荣誉评议员,1948年受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以后一 直居留瑞士并取得瑞士国籍。

  雅斯贝尔斯的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3卷,1932) 《理性和生存》(1935)、《论线)、《论历史的起源和目的》 (1949)、《哲学引论》(1950)等。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既不是去说明客观世界的意义,也不是去说明一般的意识或精神的意义,而是要描述人的存在的意义。人唯一能达到生存的途径是显示生存,即发现人的各种可能性。人的生存的本质特征就 是人的自由,而人的生存就是发现和选择人面向未来的各种可能 性,这种发现和选择的行动就是人的自由。因此,他把生存和自由 看作是两个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并认为不能说自由是人的生存的因素之一,也不能说人的生存是自由的,而应说生存就是自由本身。

  《什么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书出版于1977年。全书 分为19章,论述了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教育基本类型;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权威;教育与语言、文化、传承及大学观念、任务等问题。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 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 他批评现行教育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 作,而不是以爱的活动泛亚电竞。因此,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应在于,思考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现在比将来更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具 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要成为完整的人需要自身的不懈 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 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教育与训练不同,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 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育也不同于控制,控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而人与人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人与人的交往应是“我”与 “你”的关系,而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在交往中,人通过教育来理解他人和历史并理解自已和现实,以避免成为别人意志的工 具。

  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视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 “思”不误人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晚年的雅斯贝尔斯在研究世界哲学史时,对印度与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论证“学习是德行的保存”时,他大量引用孔子的思想。例如,谈论学生修养(《宪问》)、谈论学习精神(《子 罕》等)、谈论教学方法(《述而》)、谈论师生关系(《为政》)等。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道主义基本上是个教育问题。它以最纯粹的形式和最简单的办法把最深刻的人生内容教给青年。人道主义并不是终极目标,它只创造了一种精神空间,让每个人能够、而且必须在这种精神空间里争取他自己的独立生存。而且,他希望 未来的人道主义把中国和印度的基本人道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之 中,发展为带有各种不同历史背景的一种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义。

  雅斯贝尔斯将教育分为3种类型:(1)经院式教育,基于理性传统,仅仅限于传授知识;(2)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 生对教师绝对服从;(3)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自身,教师退居暗示地位,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考,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 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 真理。哲学式的反讽是对隐藏不露的真理的暗示,受过苏格拉底 影响的人通过思考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雅斯贝尔斯认为,民主政体、贵族政体或专制政体都无法通过 重大的政治行为来消除世界的不合理现象。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 要求每个人都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

  教育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 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 存在领域转动。教育就是生成,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 是一个人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学校应为一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基础。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今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 和技术。今天在大学和技术学院则渗透着: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 增加所谓必需的讲座和练习,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式下之 “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不成系统的专业和知识,传授考试技巧等等,这些都削弱了原初的精神生活,削弱 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一个问题反复思考 的习惯。

  雅斯贝尔斯认为,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人要达到现在的深度就必须装备历史的传承和学会如何记忆。我们应持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专在于现在 之中。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意识。这一责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冲动和感觉之汇总,存在 于我们生活的指南和与人交往中,也存在于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 中,这些决定并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而且也是为了事物本质的发 展。同样,这一责任还存在于我们对人的看法、对文化密码的再 现、人们所遵循的准则、人们所指向的最终目标中泛亚电竞,我们实现自由 的行动,对自由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就是自由,我们就是被给定为自由的人。

  教育的统一性是社会统一性所给定的,例如,教堂、地位和民 族。教育是一种方式,和特殊的社会构成一样,是通过多少代人的 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因此,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 而变,而变革的尝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由此可知,对教育的反思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因此,我们常听到一些教育口号并没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增广见闻、培养气质和爱国意 识、独立的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个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识, 等等。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 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 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 ——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 服务。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 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看到19世纪教育与科学分道扬镰,学校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而缺乏人的陶冶。 而本真教育的延续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难之基础,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人类的将来, 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是人的回归。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此外, 雅斯贝尔斯还分析了科学与教育、自由和权威、教与学、精神教育内容、历史、德国历史与政治教育等问题。

  “教育无用”与“教育万能”都是不正确的,教育只能根据人的 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人类是有着无限发展的可 能性的。

  雅斯贝尔斯认为,只有教育才是立国之本。无论如何,我们的 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 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 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

  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在这方面不会立刻看 出国家领导的失败,而是在许多年后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 来。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假如他尽其 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的天赋行事,肯花费多岀目前好几倍的财力, 那么,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也才可能在这个走向毁 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使人类自身渐渐转变地工作,并不像 经济奇迹那般立刻可以见到。

  雅斯贝尔斯还讨论了大学的观念与任务。他认为,大学是研 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 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大学的基本原则是:经过思考去运 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 上做出自己的抉择,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 负责任的意义。由此可以确定的2个原则:一是研究和教学的统 一,二是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大学教育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 生活,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获得深具内涵的自由。而大学里的所 有关系都应保持苏格拉底式的方式,没有任何人是不会犯错误的 权威,不论面对着何等伟人,独立和自由仍然是真理。

  重要的不是记住学过的东西,而是判断力的训练。我们需要 的能力是在任何时候可以自己动脑筋去找到必要的知识,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物。大学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的科学性上, 它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表现在,为了客 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能够暂时撇开自我的价值评价,超越某一学 派的一孔之见,以及自己目前意愿的局限去进行工作。科学不允 许人们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 置之不顾。科学的最大特性是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并对这一判断的界限和适用范围进行检 验。

  哲学教授应生活在大学的理想之汇总,并且意识到自己有责 任去创新、去建设和实现这一理想,他不必讳言知识的极限,但是 他要教授适当的内容。大学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学习哲学知 识、参加哲学思考、使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的生活。

  哲学是一件完整的东西。它光照我们一切的经验,指引我们 的所作所为;它经常用批判反思的目光注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 感觉;它使我们勇于接受命运的安排,以及我们自己成长的可能 性。哲学教会我们直面现实中的幸与不幸,摆脱世俗的偏见,而从 另一个角度反思,而不被其表面的现象所羁绊。哲学是不能教的, 只能靠自身的悟性去参悟人生与世界。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一切人文的或社会性的职业来说,大学教 育奠定了 2个基础:一是种下了未来一生中思考、求知的科学幼苗;二是在求知时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雅斯贝尔斯认为,有关“存在” 的问题是一个中心问题,存在、理性、科学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成为其构建哲学的纽带。教育问题必须扩展到寻找有关生存的肯定答案,対教育的理解必须基于对人的理解,正是通过教育,真正的人性得以激发、培养、成长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