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二、周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还是是导向人生的精神幸福(至善、和美、快乐、自足)。
教育:从字面看,所谓教,是指:传授;所谓育,是指:培养,即培养学生(含人格、精神在内的)全面发展。
早在古代,对教育的研究有:《辞海》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在国外,“教育”一词的拉丁语为educare,意思是“引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最后说“教育”——古代汉语中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应该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辞源》解释为“教诲培育”。
“教育即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体验幸福、创造幸福能力的培养。梁启超先生的趣味教育。“尚美”的欢乐活动、多种“艺术美”的选修课或活动课,泛亚电竞可以使人自信,教人自重,促人自强,育人自善。“教育即生活”,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设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因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主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过程与目的达成一种内在的统一,从而使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教育生活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师生共同理解和创建生命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引导人们理解和创造精神幸福的生活。
再说“育”—— “育”字显然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象形字,《说文解字》说:“不顺忽出也,从倒子。”什么叫不顺忽出?什么叫倒子?我理解,用现在妇产医院的名词应该叫难产,意思是孩子生下来就具有叛逆性,不好教化。下面是一“肉”字,表示对孩子的抚养。叛逆怎么办?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育,泛亚电竞养子使作善也。”但是,养不教,父之过,归根结底,还是带鞭子的教!
教育应着眼受教育者(学生)的幸福,也应着眼教育者(教师)的幸福,实施教育的主体是谁?是教师。对教师,如何体现幸福感呢?周教授认为:应致力于教师精神幸福,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宽容学生,从容教育,保持健康的身心,享受育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让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实现幸福教育的伟大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即教师要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能只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精神幸福来自于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帕克·帕默尔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纺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研究型教师比非研究型教师的积极面有:
“文化”的基本含义是:远离梦寐,走向开化,远离野蛮,走向文明,远离落后,走向进步,并成为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即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变成社会人。
“文”与“化”的这种辞源含义,也体现于“文”“化”对举及“文化”的含义之中。文与化对举,最早出现在《易·贲·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干宝注:“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文”指礼乐法则或制度,“化”指教育化成。“文化”含义大概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物相杂(错综有序)曰文,化,过程(变化)。“文化”与“文德”相近,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力”相对。晋束在《文选·补亡诗》中说:“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也是此意南宋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文化”同样是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文化”含义的追根溯源,给我们至今为什么仍把文化当作受过教育或有教养作了词源学及语义学上的揭示,实际上,在西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据考证,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中,源于古罗马拉丁语colere,其义是培养、种植。17世纪出现的形容词cultive,已完全摆脱了“种植”的本义,其含义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一些人仍把文化看作是教育的同义词。利特雷在1878年编篡的《法语词典》就曾提到了这一点。在德语中,为了表达文化概念,使用了两个词,kultur和bildung,其中bildung的意思即为“教育”、“教化”。虽然在东西方语言中,文化在其词源上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但文化并不等于就是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在下文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孝”也好,“效”也好,形声也好,会意也好,其实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孝顺的本意也是服从,效仿的本意也是比着做,不好好服从不好好效仿,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旁边那个“攵”,我们通常错误的读作“反文”,其实大谬不然,实为“攴”。《玉篇》:“攵”同“攴”,《说文》:“攴,小击也”,徐灏:“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做事之意,因用为扑击字耳”,《新编说文解字》解释说:“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我们的祖先赋予“教”的涵义是强制灌输强行施压,是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想想也是,所有“攵”均离不开扑击:收,捕也;攻,击也;改,有过,攴之则改;放,逐也;政,古代的政治是什么,人们更明镜似的;故,使为之也;赦,诫也;救,止也;败,毁也……不一一赘述。没有鞭子,便没有收没有放没有政治,没有鞭子,当然也不是教育!祖宗的逻辑!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说文化,何为文化:曹延华教授认为,文化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的情怀和外在的表现相一致,且能够完美融合的状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它的含义:文,指理乱为序,以文求化(文字教化)。如果说儒家典籍中“文”之含义与教育的联系尚不明晰的话,那么关于“化”与教育之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的“化性起伪”,使“涂之人能为禹”,以及“在化而不在性”“化性起伪”,其中的“化”都是讲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的。这一点在《学记》中也有体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此处的“化”,也更多地是指教育、教化而言的。另外,《老子》记载:“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化”便是教化迁善,引伸为化育。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是啊!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那么多的物理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直接的功用,以致过了几年,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全都还给老师了”。我曾为此深感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几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然而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这犹如谁都不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也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1)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线)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4)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这犹如谁都不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也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理解了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既不在知识本位上也不在学科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下面从字形上来说说吧,先说“教”——左右结构的一个“教”字,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为会意字,一说为形声字。“六书”认为,左上是Fra Baidu bibliotek爻”(yáo),左下是“子”,右边是一只手举着鞭子。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用“善”来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善”。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者”。如:古代的“善良”教育,近代的个人“完善”,现代的追求个人“完善个性”,使教育有了多种含义。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解释为,“教,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又引《释名》“教,效也,下所法效也。”均是指效法、照着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边成了“孝”,内容就完全会意成了“忠孝”。《新编说文解字》:“从老省,从子。像‘字’用头承老人形。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类文化也是如此,风俗递相交变,礼义周始屡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文化何以变迁呢?本世纪初,曾有地理环境说、种族生物说、心理偶然模仿说(the psychie-accident theory)、习惯说、特殊本能说、心理社会说之辨。现在,人类学家观察文化及其变迁方式,倾向于从两个基本过程着眼,一个过程是新文化因素的产生,也就是文化创造、文化更新问题;另一个过程是新因素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传播(diffussion)。
①情感上1.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角度看待教师职业,追求自我的实现。2.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3.信赖同事,注重合作。
②认知上1.具有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意识。2.具有开放而又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3.能对自己教育科研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