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所谓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2、具有权威性。3、具有连续性。4、具有随机性。5、具有普遍性。6、具有局限性。家庭教育具有以上几方面的特点,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应积极创造哪些方面的条件呢?
1、家长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
2、家长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5、父母应把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看作孩子受教育的途径之一。
6、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建立真正的威信,这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抽些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兴趣、学习、劳动、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做个孩子信赖的家长。
具备以上条件以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机遇,日积月累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1、要保证幼儿身体健康,注意增强幼儿的体质,这是幼儿初步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1)居室环境方面,要经常通风换气,室内整洁卫生,布置一些安全卫生的健身玩具。
(2)作为家长,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也是重要一环,因为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需要营养,一方面补充每天机体代谢所消耗的能量,另一方面又供给其机体组织发育的需要。
(3)睡眠。俗话说:“小孩子不睡不长。”所以家长必须保证幼儿足够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的重要环节,也是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
3、不要重智轻德。在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有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4、要让孩子学会爱。在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受到祖父、祖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等许多亲人的爱,他无时无刻不被爱所包围,却不懂得以爱来回报别人,对接受别的的爱习以为常,并不珍惜,这是非常可悲的。我们平时应着重培养孩子爱别人的美好情感,可用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爱别人,可以用儿歌、故事等一些幼儿喜欢的形式帮助孩子形成真、善、美的概念,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
6、不要让孩子从小太懒,以致以后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勤劳是中国人的美德,但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孩子成了宝,大多数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一切事情都帮他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懒惰,没有一点劳动的动力,甚至有的孩子到了上大学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愿洗,其实这样下去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事实上,孩子从稍微懂事时,便有劳动的欲望:一岁多便要拿勺子自己吃饭;二、三岁早晨起床时能自己穿衣、穿鞋、洗手、洗脸;三岁到六岁的幼儿,随着机体的发育成熟,能自己做的事情更多。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而阻止他,以免抹杀了孩子爱劳动的欲望,而应多给他提供机会,适当鼓励和表扬,让幼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7、要让孩子从小诚实、勇敢。有人说:自己孩子从小就爱撒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父母应从自己身上找一下原因:是不是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是不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有人找妈妈帮忙,妈妈不愿去,让孩子去说“妈妈不在”,这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撒谎课,孩子认为撒谎便可以躲过自己不愿做的事,所以他不愿做什么,便可以撒谎,这样怎能谈得上孩子的诚实呢?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孩子才能有诚实的品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孩子愿意去做,才能做得好。女儿小时侯很听爱故事,我就经常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给她讲读,而且在那个时候给她买了复读机,帮她准备一些她喜欢听的小故事磁带,这样即使家长没有时间给她讲故事的时候,女儿也可以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故事听一听。有时候,还把她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编成故事讲给她听,这样不但能增长她的知识,还能培养她的阅读兴趣,而且帮助她明白些做人的道理。随着年龄长大,内容逐步加深,还提出一些故事中的问题,让她思考,如果她不懂就再讲读一遍或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她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这个方法收益颇佳,不仅扩大了她的词汇量,而且激发了她的想象力,丰富了她的情感。在她小的时候见到电视里的火灾镜头会用“浓烟滚滚、烈火熊熊”来形容;要下大雨了会说“乌云密布,大雨就要来临”;看到小鸡、小狗,他说:“动物是是我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看到小草她会说“妈妈。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千万不要践踏它。小草也会疼的”;到读一、二年级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词汇,我就不再给她讲、读,而是让她自己看书了,她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还有小公主故事等只要有时间,就会随手拿起一本书来读,而且一读起来就很入迷,有时连续叫她几声都听不见;每次和她上街,她总是说:“妈妈,我不要玩,你只要送到新华书店,我在那里看书,回家时再来接我。”。大量的阅读,也为她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女儿上二年级了,已经可以轻松自如的写小短文了。书是女儿的好朋友,读书成了女儿的享受,一种休闲。:
自从外甥女蒙蒙跌跌撞撞开始走路那时起,我们全家人就 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独立性,她能做到的事,大人尽量不插手,放 手让她自己去做,让她自己独立完成。
有一次,蒙蒙玩的皮球滚到了桌子底下,她连忙弯腰想把它 拾起来,她先伸出右手去摸,但拿不到,再换左手,还是够不着, 怎么办呢?她用手扶着桌子的一个脚,用右脚去拨,拨不到,忙 换左脚,还是拨不到,她喘着气,摇摇晃晃地站在桌前。停了一 会儿,看看四周,正好有一把扫帚,国内新闻,她拿起扫景用力一拨,球就出 来了。她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皮球。
当时,我们都在旁边,看她忙碌的样子,没有一人动手帮她, 她也没有向我们投来求助的眼光。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中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尽管目前社会及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现状。具体表现在:
1.1 部分家长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在我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曾遇到过有的家长或监护人这样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也有还找不到工作的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2 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3 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学生父母常年在外谋生泛亚电竞,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1.4 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对孩子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留守孩子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学生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在我们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家长以打骂为主的占3.3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的家长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将孩子学习的兴趣、情绪、感情和智慧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父母在坚持正确的教育内容前提下,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主探究法。这是指以孩子自己独立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父母应该做到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做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长知识的过程。
二是以身示范法。这是指父母用自己的行为长期影响孩子的方法,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父母的每一个行为动作,对孩子都有示范作用,孩子就会学着像父亲或母亲那样做事。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榜样力量。特别是孩子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照样学习。如果父母做法是正确的,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学好;如果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打麻将、说脏话,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不容易学好,甚至养成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三是心灵沟通法。这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默契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必然对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心灵沟通是一种好办法,它是一种思想、认识和情感上的融通。当孩子有了过失时,父母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有助于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帮助孩子解疑释惑。当孩子有了成绩时,父母应该与孩子真诚交流,了解孩子下一步打算,帮助孩子确定更高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四是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即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各家的孩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胞兄弟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实际进行教育,切不可照搬教条,看书本上怎么说,或看人家怎么做就怎么做。
五是启发教育法。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包括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以及自己独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都是孩子将来通过自己努力后能够得到验证和提高的。孩子的知识需要教育方能获得,孩子的求知欲望也需要教育才能满足。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是父母的职责,是孩子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最好时机。作为父母启发孩子,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但最好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孩子自己做出的或者提出的,父母进行适当地点拨和启发,让孩子自己进一步做或重新认识问题,而重新做的和说的,必然是提高后反映出的效果。
“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和丧亲家庭。这类家庭学生的心灵上或多或少地留有创伤,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一个班级中存在这类学生,班主任就要给予他们特殊的教育和帮助。笔者利用多年的从教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家庭避讳不谈,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家境不好,说出来都是难堪的事,担心受到同学的歧视和耻笑。作为班主任,可以在《班规》中严明纪律,要求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不得对任何同学有歧视、讽剌和挖苦等行为。另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包括《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学生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这样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适当降低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要求,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些许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因为表扬和赞许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应多抽出时间关心和爱护“特殊家庭”学生,用爱心、耐心和细心疏导他们,使其和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特殊家庭”学生谈话时,应注意一定的谈话技巧。如果谈话地点选在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站着,教师坐着,这种场合、方式和方法的谈话,绝对不会轻松、真诚,学生有可能不说话,更不可能说出心里话。因此,教师在选择沟通场所时,应该选择一个双方能面对面坐着的场所泛亚电竞,教师应该用和朋友聊天的方式和口吻来同学生交谈。这样一来,学生放松警戒,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才会说出来,学生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交谈是使人彼此了解的途径之一,教师要想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情况,就必须同他们交谈,建立融洽的关系。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处境,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由于这类学生的内心极其自卑,让他们开口谈及家庭一定要先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时,班主任不能急于求成,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觉得教师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信任的。然后,教师要在日常的沟通中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故事,让教师分担他们的苦恼与忧伤。最后,教师还要开导学生,让学生不要抱怨家庭的不幸,不要责怪父母的做法,使学生明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是谁,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生活。
作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要经常和“特殊家庭”学生的家长交流。“特殊家庭”由于其特殊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通过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可以试着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多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学校的积极表现和获得的奖励,以此增加家长对学生的关怀。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这星期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无独有偶。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宝贝,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调查分析,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内向、自卑、逆反并孤僻。忽视单亲学生的成长与教育,将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在工作别重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关心和教育班级中的单亲学生。
由于缺少与父母亲交流的机会,不少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感到无法向别人倾述。这类学生通常没有亲密的朋友,也体验不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快乐,常常找不到存在感。班主任应通过交流和沟通,启发、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单亲家庭不是学生个人造成的,而是各种原因综合导致,学生应正确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
我班的学生A来自单亲家庭,她学习成绩在班上中上等,但性格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开始时,我用小纸条与她交流,问她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起初学生A并不是很热情,只用寥寥几句回答我,但这也表示她内心仍有与人交流的渴望,于是我坚持用这种方式与她沟通。时间长了,她逐渐放松了戒心,开始写信向我倾诉。后来,我又召集班上几名品行好、性格活泼的女学生,私下与她们交流,让她们在课下多与学生A玩耍,鼓励她多参加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A的性格变得活泼了。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父母一方长期不在身边而缺少父母亲的管束,对学习和生活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勇气,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难以形成责任感。班主任应切入学生的薄弱点,接受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转化散漫思想。
父母离异后,学生B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学生B从小缺乏管教,学习成绩差,还目无组织纪律,常迟到、旷课,并且爱说谎,对老师的批评也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在一次班会课上,我组织全班学生就迟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每人都应拥有一个小闹钟,提醒自己不要迟到。学生的总结使我灵机一动,为何不送学生B一个小闹钟,让她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关注?于是第二天早上我便把一个崭新的闹钟递到学生B手中,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此学生B迟到和旷课的次数减少了,上进心增强了,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她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当我看到老师慈祥的眼神和同学们善良的笑容时,我真正地感到了家的温暖。”
许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美满的家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能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班主任应善于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并将这些优点最大化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将其作为扭转学生生活和学习态度的支点。
学生C的父亲不幸车祸身亡,她与弟弟、母亲三人相依为命。由于家庭变故,母亲情绪极不稳定,很少照顾她与弟弟,还经常向她发脾气。学生C后来与同学的交流渐渐变少,上课也不积极回答问题,常常发呆走神,放学时总是急忙独自回家,漠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我找来学生C,告诉她,生活的不幸会使勇敢的人意志更坚强,她要正视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我鼓励她参加学校“七・一文艺汇演”的舞蹈表演,并安排她做领舞。学生B接到任务后努力排练,表演那天,她精彩的表演获得全校师生热烈的掌声。她走下舞台时泣不成声地说:“我终于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怀念离去的爸爸了……”
部分家长因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或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天平倾向自己,而对学生物质上的要求一味满足。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养成追求享受泛亚电竞、爱慕虚荣的习惯,容易形成自傲、任性、自私的心理。班主任要准确把握这类学生的心理特征,既要耐心细致,也要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正视家庭,正视自我,改正缺点。
学生D的父母都是商人,离异后更因事务繁忙而在物质上一味满足他,学生D从小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法纪观念淡薄。有一次,学生D参与了一起高年级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鉴于事件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我首先让学生D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不再参与打架斗殴,后又针对打架斗殴这类事件,在班上开展法庭模拟活动,让学生分析打架斗殴的危害和后果。大家的激烈讨论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学生D从道德和法律上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避免自己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有一部分家长意识到了情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不能充分估计孩子的情商。比如,孩子有时会对家长说出这样的话:“爸爸少喝点儿酒吧,对身体不好。”“妈妈穿亮色的衣服好看,穿素色的不好看。”家长听后往往会不耐烦地说:“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小屁孩懂什么”。孩子的感受能力,包括一些反叛思想,正是高情商的表现,家长不应该轻视和扼杀。综上所述,家长在孩子的情商教育中切莫走入误区,而是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商不断发展。
1.让孩子认清发脾气的坏处要通过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懂得,为了一点儿小事就大发脾气,不仅容易伤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而且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同时也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好形象,让别人不敢接近自己。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心里反复默念“不要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带有自我暗示性的语句,也可以给孩子说个笑话,或者干脆让孩子到外面去玩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气头”尽快过去。
家长要善于问清孩子发生的事情及原因,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己说出内心的感受。这需要一些问话的技巧,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把握。如对一个敏感的孩子,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情绪,用语言表示理解或表示愿意帮他化解孩子的坏心情,然后再去找寻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而不能直截了当地询问甚至逼问。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情操;让孩子帮助家长剥毛豆、掰菜花,通过干一些比较耗时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耐力和毅力;节假日,陪孩子绣十字绣、拼拼图、制作模型,让孩子在持续的动手活动中锻炼耐性。
清明祭扫时带上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去体验悲伤。参加悼念活动时,孩子会被现场气氛深深震撼,孩子能够看到亲人的悲伤,同时又能看到亲人之间怎样相互安慰着从悲伤中走出来。经过这番体验,孩子会逐渐明白风风雨雨、悲欢离合是人生组成部分。孩子长大后不仅情感丰富,而且知道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鼓励孩子参加野营、登山、远足等户外活动,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大胆地去发现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让孩子学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让孩子学习自我激励,拥有面对压力和失败的勇气,拥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自信。
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心愿,而这个心愿的实现不仅要靠学校来完成,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形成等诸方面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逻辑。传统的家庭教育特别强调后天的家庭教育,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断机抒”就是家庭教育的先例。《颜氏家训》中提出,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民国时期的冯玉祥从小受到母亲的深爱和严格教育,使他成长为爱父母、爱祖国,忠孝双全的爱国将领。《伤仲永》一文中的仲永由于未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泯然众人矣”。小时候在游泳时惩罚了经常欺负穷孩子的地主老财的少爷,受到母亲的赞扬,养成了明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的良好品质。孔融让梨、傅亮四岁时解衣与人的故事都成为历代儿童教育的生动教材。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再次,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现在的许多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认为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全在于学校,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他们的子女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便否定了子女所在的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些学生家长不惜代价,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可他们却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忽略了子女的学习,忘记了自己为子女的学习应该尽的义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得到了家庭所有成员的宠爱和娇惯,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不好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的形成与学校却没有多大的关系。当前,社会以金钱为重,人人都觉得赚钱才是硬道理,多数父母在外打拼奔波,导致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家长都是为了让家里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人抱着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经济基础的想法而背井离乡。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导致“楼房起来了,孩子垮下去了”的现象出现。像这样的家长,心愿美好,行动相反,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一对父母都应全面考虑如何去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不但要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即使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条件下的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不再完全是家庭行为,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已成为完成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都应实现转变。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以鼓励为主,反对家庭暴力,拒绝打骂孩子。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义务教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应告别“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升官,而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适应生存。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关心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启迪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心理前提。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改造过程中,表现了人的心理反应的能动性。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之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在对各种知识的研究中,学生打破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法的束缚,对新旧知识进行有目的的重构,完成了创新思维过程。
3.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学生家长要懂得既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如何学习,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接人待物,学会如何料理自己的住房和小书包,有计划地使用好家长给予他们的财物,逐步学会独立处事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交往和独特的个性,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们的人格。而长期压抑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1999年,甘肃省陇南山区一个11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父母反对同学们为其过生日并痛骂了孩子,王某自寻短见吊死在附近的树林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当反而也会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儿童的教育不仅注重言传,更注意身教,家长是儿童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从生活点滴人手,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法替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赵庆杰在《家庭与伦理》中谈到:“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价值之始与人文之根。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而其伦理性正是由家庭伦理精神所造就和体现的。”[1]家庭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像是堡垒一半,是非常强大的,堪比万里长城一般。黑格尔则发现:“中国完全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做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2]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富含孝悌精神,重视父慈子孝,甚至在今天的家庭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的孝悌精神也成为有益的思想教育资源。
孝悌作为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悌精神。孝,指回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做人做事的根本就是孝悌。孝悌不是文本,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诗?小雅?蓼 》中关于孝悌的观点要求人们切记父母生养哺育自己的艰难。回报父母的冲动之情的产生是孩子们本能的。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六艺中的第一件就是礼。《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这是礼的总纲。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礼貌知道尊敬他人,不同之处只有细心和粗心而已。一个人懂礼貌肯定会幸运,一个家懂礼数一定能富足,作为一个国家有礼数一定会强大,如果没有礼数一定会混乱。这就是礼敬的重要性。《礼记》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别。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然后推及一切全加礼敬。以孝悌这种自然情愫的积淀和升华正是“亲亲”的核心 。
孝悌精神所提倡的是作为儿子定要尊重父亲和兄长,作为晚辈的要善于听从长辈的吩咐。孝悌精神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在这种传统下,中华民族许多家庭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正常习俗和美好道德风尚。这种美德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和家庭的生活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孝悌道德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那就是孟子的“五轮”说,至今仍被广泛认同并被尊奉为经典。“五伦”以家庭及其伦理为人伦典范,其根本原理就是: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父子、兄弟即是“天伦”,是家庭血缘伦理关系;君臣、朋友谓之“人伦”是社会伦理关系。“五伦”之中,由家庭的父子、兄弟伦理关系延伸出君臣、朋友的社会伦理关系。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度的过程中,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仍保持着中国具有的特色,即家庭是基本的单元,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是以血缘的亲疏远近组成了宗族。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者对个人人格培养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代圣贤之人很早就意识到用孝悌思想来教化人。他们认为百善孝为先,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是爱人行人的始点和根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对于个人的内在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赡养父母尊重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敬老爱老。即要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更要重视老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e乎?”。孔子认为不仅要用物质来奉养父母,而且还要尊重父母。使老人在晚年生活中不仅在物质上有保障,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得到满足。二是拥有博爱的思想。魏英敏在《新伦理学教程》中提到:“家庭都是因爱而结缔、组合,因爱而维系发展。爱是婚姻的母体,是家庭道德核心。”[4]爱对于我们现代家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爱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共筑安定温馨的生活环境。古代荀子的观点“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 [5]和孟子“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的思想都说明教育孩子要从小告诉他们要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这种孝是没有任何局限的。对于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而言要更加坚持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来创造良好的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魏英敏在《新伦理学教程》中谈到:“尊老使老人心安而快慰,爱幼使幼儿天真而活泼。尊老爱幼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那种只养不尊或只养不爱的行为都是缺乏道德又有悖于家庭伦理的。”[7]要由家庭延伸至整个社会,由爱自己的家人延展到爱天下之家人,对待别人家的老人就要如同对待自家老人一般的孝敬。直至今天我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们的教育上仍然本着“孝”为先的思想泛亚电竞。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追求家庭和睦的基本生活目标,然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是有赖于这种孝悌的保障。孝悌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家庭生活正常所需要的思想纽带。如果缺失这种孝悌教育,家庭就不会稳定巩固,甚至会破裂解体。那么我们追求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目标就会破灭。孝悌精神教育在维护家庭的和睦幸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家庭中强调的是每个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所进的义务和权利,认为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职尽责,在孝悌这精神纽带的连接下家庭才能和睦幸福。儒家把孝悌看作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道德范畴。《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文化的熏陶下,大家普遍形成了一种审视人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人是不是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一个孝义两全之人。就如《孝经》中讲“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 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 礼。以顺则逆,既则焉。”认为,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却去敬爱别人的行为是违背道德和情理的,是不顺应天理的。反而像这些不懂敬爱自己亲人的人,我们怎么会相信他怎么会敬爱和亲近别人呢。所以正如古人之言我们在选择伴侣、朋友和商业伙伴时衡量的标准就要用“孝悌”。
我们的社会是有成千上万个家庭而形成的。那么由于我们家庭伦理思想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展开的。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孟子把孝悌的家庭伦理扩展为“五伦”,然后再由“五伦”延伸到整个社会。但是因为早前处于封建社会,也就给当时的家庭伦理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封建色彩,那么在这种性质下的家庭伦理教育则会出现利与弊的作用。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孝悌精神的家庭伦理留下的是传统中的精华。在孟子眼里。孝悌拥有至高无上的“王天下”的地位。他认为孝悌是行王道,施仁政的一个先决条件,然而尧舜则是使用孝悌这个法宝的典型人物。荀子集中完整的阐述了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确立为父子、兄弟、夫妻各自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荀子认为这几方面规范只做到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系统的实行。“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也就是讲只做到某一方面,社会就会变的混乱,全部做到的话国家才能安定和谐。荀子把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想结合,找到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内在推动力。
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孝悌精神仍然对我们维持社会团结和谐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仍就像线一样把每个家庭成员连接起来,秩序有序。随着新中国成立,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和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我们传统的家庭伦理进行了革新,提出了男女平等,但仍旧保留了孝悌精神中的精华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则进入家庭伦理,对以情为内容的家庭伦理进行了洗礼,家庭原有的温情渐渐淡去,利益的冰冷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孝悌精神被社会所逐渐遗忘,而随之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上升,一些家庭矛盾日渐增多,越来越高的夫妻离婚率也随之显现。这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抓住孝悌这一关键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睦,使之有规律和秩序。
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几年中国主流化渐渐增加包容性,明确提出要与传统美德“相传承”培育优良的民族精神。以孝悌道德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又一次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所以现在我们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找出实现它的方法。
古代圣贤之仕强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持有“育善在家”的理念,认为家庭是人格培养之的最初课堂,优良的家庭风气的熏陶和作为“原始教师”的父母的教育培养对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将来。这种孝悌教育应该及早的实施。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历史上,大凡是教子有方的人,都能够言传身教、树立典范。古时候就听说有曾参杀猪教子,取信于儿子,并责怪他的妻子说:“孩子不能够欺骗”。要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要孝敬老人。在家庭里形成一种风气,那孩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孝悌的意识。
学校是把孩子送到社会的传输带,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学校教育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正规的教育。学校是为了培养人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学校教育应多加强对学生心灵和品格的塑造。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社会则就会收到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大可以在学校开设孝悌课堂。从学生抓起,把孝悌的幼苗植入孩子们的心田,直至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也便成为了孝义之人。如果各个孩子都是孝义之人,那我们的社会开遍孝悌之花的日子就越来越近。
以孝悌精神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受到了冲击,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着很强的影响。以孝悌精神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我们还需给一个稳定、有保障的环境。在维护这种家庭伦理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海明在《伦理学原理》中提到:“法同时都是道德,如不得乱用暴力、不得伤害、抚养儿女、赡养父母等等岂不都既是法律规则同时也是道德规则?所以,抛开规范所依的力量就规范本身而言,法是道德的一部分,道德是法的上位概念。”[8]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那么用法率来约束大家必须坚守孝悌之心。比如对于不孝敬父母,对自己赡养父母的义务不及时履行的我们要给与法律的制裁。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有了强制的压力,相比之下会做的更好。
总之孝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家庭作为基本单位的事务不会产生任何改变。作为满足亲情,分享精神生活的场所是每个家庭以外的场所无法替代的。越是生活在现代家庭的每个人就越对于一个和睦稳定的家庭寄予希望。父慈子孝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一种期盼,如果我们每个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夫,为的人都遵守孝悌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必是和谐的。
①赵庆杰.《家庭与伦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11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④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98页
⑤杨伯峻.《荀子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34-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