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1月20日,习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并深有感触地说,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指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西南联大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光荣历史,对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何启示?我们邀请与西南联大历史交叠的四所高校专家深入讨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孙熙国
本报记者:西南联大八年办学史,不但教育成果卓著,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在您看来,西南联大最令人感动、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吴宝璋:抗日战争岁月峥嵘,国运之艰空前深重。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此形势下创造教育史、文化史传奇,主要原因一是大师云集,群贤毕至;二是刚毅坚卓,精神感人。西南联大拥有科学、民主、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其校训、校歌以及纪念碑碑文中。联大杰出校友王希季曾经说过,当时,“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能够为抗战出力,能够为建设出力,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出力!”可以说,联大学子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石中英:回顾西南联大的艰辛办学历程,许许多多故事令人感佩泛亚电竞,贯穿于其中的就是西南联大的校训精神——刚毅坚卓。这则校训,表达了西南联大师生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对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于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体现在西南联大办学的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北平沦陷后,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赵忠尧趁着夜色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清华园,从实验室抢救出中国核物理的重要家当——当时中国仅有的50毫克镭。为躲避追捕,他装成乞丐,混进难民队伍,宁愿自己的身体受到镭的辐射,也要把镭带回西南联大,用于物理课教学。这种不惧危险、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西南联大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
孙熙国:西南联大短短八年多的办学史上,形成了中国大学的“真精神”。这就是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精神。这一精神体现在西南联大师生“科学救国”的理想中,体现在“用上前线的精神来读书”的品格中,体现在“刚毅坚卓”的校训中,体现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中。今天我们纪念西南联大,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西南联大,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侯杰: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创造的中国教育奇迹,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强敌入侵面前,师生们以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存续了中华民族再生的力量。
爱国心和民族魂的养成,是南开大学带到西南联大的一份特殊礼物。当时的南开大学每周三都有修身课,还有不定期的各种集会。老校长张伯苓总是向学生们讲演,诉说中国近代史上国家遭受侵略、人民遭受奴役的惨痛历史。例如,1935年9月17日开学典礼上,张伯苓告诉新生,日本侵略军的指挥部就设在海光寺,与南开大学近在咫尺。他严肃而庄重地问在场每位学生:“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3句话掷地有声,激起学生强烈共鸣。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愿意!”随后,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告诉南开新生:要爱国就要“努力干去”,而且要“苦干”“死干”,要“咬定牙根,紧张而又紧张向前努力”,要“公”“诚”,要“团结”。正是这样一堂堂效果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爱国成为西南联大的浓厚底色。
本报记者:习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对今天大学的办学方向、价值追求有何启示?
石中英:“教育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点明了教育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办学的总体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强育的人文性,也强育的社会性,相应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强调完善自我,也强调服务社会和国家,更强调在服务社会和国家中达到自我的充分实现。新时代,要坚守教育本质、恪守大学之道,重视大学的价值观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侯杰: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文化、智慧的地方,更是生产知识、文化、智慧的场所。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角度关爱引导师生,让每位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教育”二字蕴含的国家使命,真正将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培养爱国奉献的人才这一价值追求切实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一代一代坚持下去。
孙熙国:习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按照本国的政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是教育所承载国家使命的重要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培养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首先需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自信,并贯彻到高校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本报记者:无论是学术成果、人才培养,还是三所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探索,西南联大都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这为当前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石中英: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三校为国家培养“中兴人才”的共同价值愿景,这种愿景将三校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真理,切磋学问,彼此砥砺,共克时艰;来源于办学者融合了三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新的更加体现特殊时代需要的西南联大文化;来源于全校每位师生员工的奋斗精神。西南联大办学条件之艰苦,非今日可以想象。就校舍建筑而言,除图书馆和两座食堂是砖木结构瓦房外,其余一律是土坯墙、铁皮顶的平房,有的甚至用茅草作顶。艰苦的条件不仅没有压垮西南联大师生,反而愈加彰显了他们的刚毅与爱国。
侯杰:抗战时期,中国建立了多所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不仅坚持下来,而且产生了“1+1+1”大于3的效益泛亚电竞。以大局为重、团结合作、实事求是的原则与精神,是西南联大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这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默契配合、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与全体师生和衷共济的精神密不可分。
西南联大的教师阵容十分强大,汇集了中国近代以来各种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治学方法多种多样、学术观点新颖独到、讲课方式各具特色,却具有治学育人认真严肃的共同特性。物理学家吴大猷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八年的实验研究工作时说:“成就就是这一点了。他们显然都不是重要的工作,但他们却是代表一种努力的精神——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
在今天的“双一流”建设中,各校应该汲取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并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如加强联合攻关、共享资源,尊重各层次人才,让高素质教师队伍安心教学科研,净化学术环境。
孙熙国:西南联大对我们今天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启示是:必须立足时代实践,真正解决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回应人民和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发扬西南联大爱国、报国、救国的精神,借鉴西南联大面向中国实际问题办学的宝贵经验,真正懂得“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记者:西南联大的动人故事,由师生共同谱写。西南联大学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扛起了爱国救亡的时代使命。今天的时代新人应如何自我要求、自我砥砺,不负国家使命与民族期待?
石中英:今天的教育要培养有历史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和中华文明史教育,引导他们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从而帮助他们将自我规划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美好事业的进程中超越小我、成就大我。
侯杰:西南联大自由的选课制和宽松的学分制,让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从各位名师那里获得广博知识和思想启迪,打下坚实的学术根基泛亚电竞,形成广阔的学术视野,养成良好的学术素养。西南联大学子中涌现出一批日后在学界名声显赫的人物,其中杨振宁和李政道还获得了诺贝尔奖。杨振宁曾说:“对西南联大的良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
孙熙国:2018年5月2日,习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要立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最重要的是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志,为民族谋复兴的志,为人类谋大同的志。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真学问就是正确反映物质世界规律的学问,真本领就是切实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切实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习提出的这四点希望,就是对今天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吴宝璋: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有这样一句:“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这句话充满了坚定的民族自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就要继承好、发扬好西南联大优良传统,让青年学子把西南联大的精神与价值传承下去。(张胜、王斯敏、邓晖、晋浩天、任维东,焦德武)